互联网的黑话
互联⽹的⿊话
⼈在江湖飘,哪能不懂⿊话!近⽇,张⼀鸣⼀段吐槽互联⽹⿊话的发⾔引爆了舆论。
来源 / ⽹络
有⼈说,⿊话代表的是企业⽂化和互联⽹精神,它也能让⼀个职场“⼩⽩”迅速蜕变成⾏业“⽼炮”。也正因此,互联⽹⿊话被⽆数互联⽹⼈创造、强化,甚⾄奉为圭臬。
于是就有了这⼀幕:在⼤⼚,⼤家开⼝⽤户感知、链路闭环,闭⼝底层逻辑、顶层思考,叮嘱同事“记⼀个 to do”,告诉下
属“这个环节记得re⼀遍”;到了投资机构,话锋⼀转变成“我base上海,去DD了⼀个新孵化的项⽬,给了TS”;在外企,“你的这个topic就选得很suitable,对时事很有sense”……
鉴于互联⽹⿊话这么流⾏,我们今天就和6位互联⽹⼈聊了聊他们⾝在圈内的感受。他们中,有⼈吐槽⿊话⼜装⼜没有实际意义,有⼈在⿊话中快速进阶为达⼈,也有⼈左右逢源,在两种话语体系⾥切换⾃如,更有⼈⽴志给团队洗脑,要以⼀⼰之⼒改造原本不互联⽹的团队。
本⽂就以他们的故事为抓⼿,以⽂字解释为底层逻辑,拉齐⼤家对⼤⼚⿊话的认知。友情提醒,尽管掌握⿊话能迅速让你看起来像个“互联⽹⼈”,但想要在⼤⼚混得好,最终还是要看个⼈的实际⼯作能⼒。
先录⾳再搜索学习恶补⿊话
⼀年之后终于有那味⼉了
胡磊 | 29岁互联⽹公司培训岗
我⼀直在⼤⼚的培训岗,可能是公司⾥说话最多的⼀个岗位了。我毕业3年,在阿⾥⼯作过⼀年,现在在字节跳动,我的说话⽅式,已经完全被互联⽹塑造了。
就像⼤家学英语⼀样,我⼀进⼤⼚,第⼀感觉就是——我必须得尽快学会“⼤⼚语”!否则就像置⾝国外⼀样,根本没法交流。
在很长⼀段时间⾥,同事、领导和我说话,我都得偷偷录⾳,表⾯上“嗯嗯,好”地答应,回去之后得整理录⾳,百度搜索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每句话都有我听不懂的词。
那时刚进互联⽹公司,⾃⼰是个⼩虾⽶,根本不会有“他们好烦啊,怎么不说⼈话”这种感觉,就想着什么时候能赶紧听懂、学会⼤⼚语,⽽且我还会觉得是⾃⼰太⼟了,感觉很⾃卑。
⽐如⼀个部门⾥⼈还不错的⼤哥和我说,“咱们部门新⼈第⼀年⼤概率都是325,那是为了激励你们。熬过这⼀年,争取第⼆年375”,听完这句话,我真是⼀脸懵圈,只想给这位⼤哥打个666。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阿⾥的绩效打分体系,325意思是
3.25,意味着被判定为没有潜⼒,没有年终奖,有可能被劝退,375的意思是 “对团队有影响,和组织融为⼀体且被⼴泛好评,属于标杆” ,有年终奖。
互联⽹⼈说的那些英⽂单词,除了像这样不把话说全,还有中英⽂夹杂的。带英⽂说话没问题啊,我本来就是英语专业,但互联⽹⼈说的那些英⽂单词,真实意思有可能在词典⾥都不着
真实意思有可能在词典⾥都不着!⽐如HR会说,“希望你能尽快landing,不⾄于太被动”。
那么问题来了,landing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个英语专业的,也不敢问,显得⾃⼰的学历是假的⼀样。我搜了⼀下:landing,作名词时,意为楼梯;作动词时,意为降落,着陆。查完词典,那我姑且就认为,HR希望我尽快进⼊⼯作状态吧。就这样,我⼀边录、⼀边记,从每天痛苦地想离职,不知不觉,1年之后就有内味⼉了。
我现在在字节,但是说话习惯已经改不了了,给员⼯做培训时,⽤的还是在阿⾥时候每天⽿濡⽬染的那些词句。阿⾥是家价值观驱动的公司,我脑⼦⾥从来不缺⼝号,领导也觉得我很专业。⽐如我激励
员⼯的时候就会和他们说,“昨天的最好表现,就是今天的最低要求”,他们感到挫败的时候,我就会说,要有“⼭不过来,我便过去”的精神。
当然,浸淫其中多年,和圈外朋友说话我也这样。有⼀次和初中同学打电话,他在村⾥开⼩卖店,说镇上新开了⼀家超市,他的⽣意就不好了。我就习惯性地建议他:这个时候得先启动回流策略,然后打造⾃⼰的壁垒,最好能再借助⼤数据,捕捉⽤户需求,最好在细分赛道上准⾃⼰的优势,占据⽤户⼼智。
我觉得这对于他⽽⾔都是特别好的建议,但他之后再也没回过我信息。后来听另⼀个朋友说,他觉得我看不起他,故意说⼀些让他听不懂的话臭显摆。
对内拉通对齐,对外要接地⽓
在两种话语体系⾥来回穿梭
刘路 | 32岁前⼤⼚⼀线渠道经理
我是今年年初辞去⼤⼚⼯作的,辞职之前在⼤⼚⼯作了三年。这三年,我被⼤⼚派遣到外地,进⾏本⼟的客户拓展和维护,主要对接体制内的⼀些部门。
作为⼀线⼯作⼈员,我基本每周⾄少有三天晚上要和总部中台的⼈开会同步⼯作进展,但是⼤家不是说“开会”,⽽是说“拉通对齐”⼀下。⼀开始,我连“拉通对齐”是什么都不知道,⽽且每次“拉通对齐”的时间都⾮常难熬,因为中台的⼈总是会说⼀些让⼈似懂⾮懂的“⿊话”,⽐如“赋能、加持、倒逼、打透、串联……”让⼈感觉云⾥雾⾥。
但是,要融⼊新的⼯作环境,这些词还是必须得学。⼤家都这样说,你如果不说,不就是异类吗?所以在这样的环境要融⼊新的⼯作环境,这些词还是必须得学。⼤家都这样说,你如果不说,不就是异类吗?所以在这样的环境⾥,我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有时候在⽣活中,“对⽅的需求是什么”、“要给对⽅提供怎样的价值”,这些词不经意间就溜了出来。
不过,在跟体制内的客户交流时,我会刻意避免使⽤⼀些⼤⼚“⿊话”,因为对⽅是很接地⽓、很务实的风格,⽤这些“⿊话”聊天,⽐如我跟客户说:“我们要⽤技术来实现赋能”,肯定会让场⾯⼗分尴尬。
所以我的状态往往是,在和中台“拉通对齐”的时候,我需要把⼀线的情况,包装“翻译”成⼤⼚的语⾔体系来同步进展,⽽在⼀
相当于我经常在这两种“话线和体制内的客户交流的时候,我⼜得把中台传递过来的信息,“翻译”成接地⽓的话和客户沟通,相当于我经常在这两种
语体系”当中穿梭
当中穿梭。
最开始,我觉得中台的⼈讲⼤⼚“⿊话”是形式主义,认为他们不在⼀线,所以⽤⼀些让⼈似懂⾮懂的词,来表现得很懂业务。但后来我也能理解,中台就是要将⼀线的情况转换为“⿊话”,让⼤⼚体系⾥的⼈能够快速明⽩。另外⼀⽅⾯,他们的⼯作内容难以清晰量化,所以在向上汇报时,就会将⼯作内容进⾏包装、“造词”,以凸显⾃⼰的⼯作价值。
那时,我基本每天早上9点就进⼊⼯作状态,开始早会或者拜访客户,晚上“拉通对齐”完之后就晚上10点甚⾄11点了。⼀天的⼯作时长、⼯作量相当于是⼀些⼈的两天甚⾄更多,⾃⾝肯定也会有⼀定的成长,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话”确实是⼀个槽点,有时和朋友聚会聊天,⼤家也会互相吐槽最近听到了哪些新鲜的“⿊话”,还会互相解释,但⽐如“耦合”、“⽣态化反”这些词,我⼀直到离开⼤⼚都没有理解。不过现在,远离了⼤⼚之后,我也远离了那个话语体系,也不需要去理解了。
来源 / ⽹络
在外企,即便是中国⼈之间交流都⽤英⽂
阿敏 | 26岁某医疗器械外企
我刚毕业就到了⼀家卖医疗器械的外企,“外企+医疗”,就这俩标签⼤家都能想象,我们公司的“⿊话”密度远超⼀般公司。
因为和医疗沾边,公司⾥⼤家沟通聊天都会⽤⼤量的英⽂缩写和专业术语。我刚进公司⼯作的时候,
简直是⼀头雾⽔。⽐如SFDC、EPOP这些,你猜都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只能靠硬记。所以我⼀有机会就逮住同事问这些专业术语缩写是啥意思。
因为这种“⿊话”,其实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个领导给销售同事发邮件写了
有个领导给销售同事发邮件写了ASAP ,然后销售问后台同事ASAP是公司哪个
的意思。
系统软件,其实是as soon as possible的意思
到后来被熏陶得习惯了,现在我已经可以不过脑⼦脱⼝⽽出⼀些专业术语了,包括英⽂单词。估计在外企的⼈都有这种⽑病,就是说话中英⽂夹杂。可能很多⼈会奇怪,觉得我们装。我没进外企之前也这么认为,后来待时间久了才发现,有些时候,很多专业术语就是必须得⽤英⽂。我都有点⼉震惊,⾃⼰⽆意识地会蹦出⼀些英⽂,等到⽤中⽂解释的时候反⽽卡壳了。
明明⼤家⼤家都保持这样的语⾔习惯,你就会不⾃觉的融⼊。记得有⼀次拜托其他部门的同事帮忙,于是我发了⼀封邮件。明明⼤家都是中国⼈,结果邮件⽤的还是英⽂,⽽且双⽅也不觉得奇怪。
都是中国⼈,结果邮件⽤的还是英⽂,⽽且双⽅也不觉得奇怪
就我个⼈来看,“⿊话”或者专业术语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沟通成本
或者专业术语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沟通成本。最害怕的是,⼤家说了半天,结果互相都没理解对⽅说啥。
来源 / ⽹络
从排斥到接受、主导
我成了互联⽹⿊话达⼈
赵赵 | 28岁互联⽹公司运营
我是从传统⾏业跳到互联⽹公司的,从⾯试互联⽹公司开始,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类话的“威⼒”。当时我⾯的是⼀个运营岗位,HR对业务其实都不太懂,在我们⼏轮问答后,他问我,如果是你来搭建这个部门,会如何给出⽼板满意的结果,你从0到1的⽅法论是什么,你来做如何实现差异化的效果,你的抓⼿是什么,⼜会打出哪些组合拳。
其实⽤⼈话说,“这业务你会怎么做”,⼀句话就能搞定,⽤这些似懂⾮懂、不明觉厉的词。虽然我能听懂,但是就觉得有些
虽然我能听懂,但是就觉得有些别扭,感觉是为了特意拉升逼格说的这些词。
别扭,感觉是为了特意拉升逼格说的这些词
开会必谈“抓⼿”、“赋能” ,做⽅案必须要“对齐”,来⼀套“组合拳”,其实后⾯都后来我接触的领导,也有同样的问题,开会必谈
落地不了。
落地不了
⽐如在平台新增⽤户拉新⽅⾯,⽤⼈话说,就是看看从运营⽅⾯,可以做哪些事情,但⾮要⽤“运营赋能业务”这种说法,我到现在都⼼有戚戚……互联⽹节奏快,感觉⾃⼰适应不了就要被淘汰了,后来我⾃⼰也经常⽤,抓⼿、⽣态、闭环、对齐、赋能、颗粒度这些词也经常会出现在我的稿⼦⾥。
其实喜欢⽤这些词,跟岗位没关系,要看你的ld(leader)从哪⾥来的,俗称阿⾥味重不重
)从哪⾥来的,俗称阿⾥味重不重。尤其是杭州这边的电商公司,多少都有阿⾥的⼈,阿⾥⽂化不可避免的渗透。
最开始这种新造词,⽐如贾跃亭最先提出的“⽣态化反”,其实是为了推新业务,搞了⼀堆这样看似厉害的词,为了包装业务或产品。⼤⼚的⼀些领导会专门提出某种新概念,为了向上汇报和提⾼辨识度,只是很多新词错⽤、乱⽤,导致很多⼈不爽。后来我接受了以后,觉得也不应该纯去吐槽,从⼀个⼤的视⾓来看,古代有古代的⽤词造句,现代当然有现代的引申与
从⼀个⼤的视⾓来看,古代有古代的⽤词造句,现代当然有现代的引申与新⽣。世界在变,当下我们感受到的只是阶段性我们感受到的。我是不是有点装,哈哈。
新⽣
我觉得张⼀鸣是⼀个很务实的⼈,他的表态可以⼀定程度上扭转字节跳动的风⽓,但治标不治本。其实这更像⼀种互联⽹20
年发展史的⽂化集成的切⾯,这本⾝并⽆好坏之分。
互联网行业来源 / ⽹络
⼊职第⼀天听完汇报项⽬
我以为⾃⼰进错了公司
邱伍 | 28岁某公司⾏业研究员
我是学社会学的,毕业后在⼀家公司做⾏业研究员,给甲⽅出⽅案。我们是项⽬制,甲⽅提需求,我们来执⾏。加⼊公司第⼀天,参加项⽬会,会议室⾥领导⼀边放PPT⼀边介绍项⽬进度,从头到尾我都没搞明⽩这个项⽬到底是要⼲嘛。
团队⾥⼤部分⼈都是研究⽣毕业,还有两个博⼠,说话都是⽂质彬彬的,特别有礼貌,给⼈⼀种不怒⾃威的感觉。所以⼀开
所以⼀开始即便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认为是⾃⼰理论素养不够,不敢追问
始即便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认为是⾃⼰理论素养不够,不敢追问。
当时听到最多的⼀个词是“落地”,另外就是“体系”、“节奏”、“包装”,我记得当时领导说“现在这个体系还不够⽴体”,让我⼀度
以为⾃⼰进了⼀家建筑公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