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1。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关于民间故事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内容
心里难受又无奈的句子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 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意识在本质上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火炬之光2怎么局域网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
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二、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运动,静止,量变,质变的含义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唯物辩证法中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大意是:事物的“变化"是一直发生着的,“不变化"是暂时的,或者不过是变化不明显。
平安夜祝语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运用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是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前者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后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是否把认识看做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前者把认识看做一个直观的过程,而后者认为认识必然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两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称为最科学的
认识论。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的中介系统,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实践的中介系统: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1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13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具体特征及其方法论上的启示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的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定新的实践,不断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1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区别:(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15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和bigbang最新专辑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着的,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二者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1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哪些?
(1)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条件,即地理环
境。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条件。(2)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人口条件,指一定数量、质量和密度的人口.人类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
动而组成,人口素质的高低、数量增长的快慢,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
缓的作用。(3)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
中所结成的一定的方式。任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都是由这三方面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