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山海经之山河图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关于天气的谚语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
一:
什么是实践
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对二者的批判与继承中,引出了实践这一关键概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春节不能回家“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芝麻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教师本人述职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特点:
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火影忍者鸣人变九尾
一。"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形式:
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说: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线来的吗?不是。是自己的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
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新知识的增加,都是由于实践的推动。实践所以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近二三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认识深化的需要,迫使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突破了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知识的视野,深化了认识的层次,从而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发展还有赖于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认识能力,不管是观察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却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说:
“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的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直觉符合存在与我们之外的现实。”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检验这种反映是否同客体相符合,只能是把主体和客体连续起来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马克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析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
了改造世界。理论如果不用于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这种理论再好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今天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其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都是讲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