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走向何方?
作者:刘 君 张韦韦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8年第08期
作者:刘 君 张韦韦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8年第08期
正在边缘化?
相对于7年前趋之若鹜的火爆场面,现在高职院校专升本明显冷清了许多
热情在消退
2001年,高职专升本政策开始实施。长沙某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走上了专升本
之路。
“刚开始实施那会儿,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200多名学生报了名,100多名学生被录取。除了学生,学校的积极性也很高,并把‘专升本’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检验,学校的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该校一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当年的“盛况”,“我
们学校的‘专升本’水平还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当时还把这作为一项成绩在年终时进行总结呢。”
这位副院长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学校有2700多人毕业,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报名范围控制在每个专业人数的前10%,报名人数应该在270人左右,“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报名人数只有50多人,仅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左右,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
相对于7年前趋之若鹜的火爆场面,现在明显冷清了许多。
湖南长沙这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绝非个案。据了解,在山东,虽然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升学率持续走高,但报名专升本的学生却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学生放弃本科直接就业的情况。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报考比例为10%,录取比例为5%,但由于报考人数逐年减少,有些根本达不到10%,所以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时并没有把握这条原则,对于不符合条件,但有意向报考的学生,学校并没有加以限制。
除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外,本科院校也表现冷淡。“我们以前有一些对口联系的本科院
校,陆陆续续都开始不接受我们的学生了。”这位副院长对记者无奈表示。目前,除了少数层次较低、生源不是很好的本科院校还有积极性外,好的本科院校大多没有这个积极性。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对本科院校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接收专升本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本科学校很自然地取消了与高职学院合作进行专升本的工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科学校校长告诉记者,“这部分‘升本’的学生要占用我们当年的招生计划,他们入校后大多不能单独编班,只能插班,这给我们的教学安排、管理都带来了很大难度。刚开始时,还有一部分教育补偿费,后来物价部门认为这是乱收费,就禁止再向他们收取教育补偿费了。所以对我们而言,做高职‘专升本’有些费力不讨好!”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无论是对本科学校还是对高职学院的各种评价或评估中,都没有哪一个指标涉及到专升本工作。而且,从2005年起,有些省教育厅一再告诫高职学院在招生时,不能向考生承诺将来可以专升本。
2006年1月24日,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规定,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
学生积极性降低,本科院校态度漠然,教育政策收紧,不被列入评估范畴,又被一再告诫。遭遇“冰山”后,高职院校的热情也慢慢冷却下来。“现在只能默默无闻地做,即使做得再好也没人说。进行年终总结时已不再总结专升本工作了,即使总结也是在校内总结时说一说,到上级总结汇报时,没有人会关心‘专升本’的比例了。”面对学校专升本的辉煌过去,长沙这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副院长颇感无奈。
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现状之下,专升本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被视为“捎带做一下”的工作,有些学校还会进行考前复习、指导,有一些学校便放任自流了。认真与否便只能凭学校的“良心”了。
积重难返
当初,实施专升本政策是为了给部分高职优秀毕业生铺就一条晋升本科院校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通道,一座专本沟通的“立交桥”也由此构建。
7年来,这条晋升的道路是否真正实现了畅通?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这座“立交桥”上衔接的究竟如何? 湖南专升本有哪些学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