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红经典与信仰的遐思
社科纵横 | 华夏地理
2015. NO. 04·217·
中国是一个不乏经典的民族。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灵魂。经典,也是一个社会组织、政党、国家、民族文化精神之灵魂和价值核心。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经典所承载的是它的文化、它的精神、它的价值、它的灵魂。经典信仰是人类文化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信仰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经典信仰文化建设,是构建和弘扬该社会信仰文化和信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个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主流价值的有效途径。
“红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伟大实践的文化精神再现,是中华民族二十世纪救亡图存辉煌历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系列的系列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在现、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所拥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品牌女装排行榜“红经典”所昭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它所指引的方向,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目标所向。“红经典”之于当今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业的价值,可能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对“红经典”的重视、坚持和弘扬,是“当代中国文化改革和事业繁荣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和灵魂”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视角反思“红经典”,对于坚持和弘扬“红经典”,繁荣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
当代中国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制作幻灯片母版“红经典”现象的产生,既源出于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典现象的历史脉络展现,也源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震撼。“红经典”是一种产生于现、当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人类文明现象。它的出现、它的存
在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也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无容置疑的深远的影响。
承认、肯定和强化红经典之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逻辑,就像承认、肯定和强化以“可兰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经典之于伊斯兰教信仰的地位逻辑是一样的。只要承认伊斯兰教信仰的存在,就必然承认和肯定伊斯兰教经典的信仰圣迹(代表物)地位。我们都知道,对于伊斯兰教众来说,在他面前践踏或者否认可兰经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们正是通过对可兰经等经典的神圣性崇拜和研读,达成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及其巩固。同样对于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来说,理所当然应该承认和尊重红经典的神圣性、崇高性和超越性。
百多年来,成千上万的东西方共产党人在世界各地秉承自己心灵深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和支持,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着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长征、百团大战、三大战役等等一系列史诗般的奇迹,更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华民族
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新篇章,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这一辉煌伟业。
但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领域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社会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时尚选择多元化、政治思想多元化甚至主张发展道路多元化倾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同时,部分人灵魂深处因缺乏主动的、自觉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流文化信仰的积极引领而带来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精神动力和积极向上精神而导致的违法乱纪、胆大妄为、行为无端、修养欠缺、精神苦闷、思想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在污染着这个社会的精神灵魂。这种种现象的出现,也给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关于经典、红经典与信仰的遐思
王强林
(遵义师范学院 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摘 要:经典信仰是人类文化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信仰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经典信仰文化建设,是构建和弘扬该社会信仰文化和信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个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主流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典;红经典;信仰;遐思
作者简介:王强林,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华夏地理 | 社科纵横
2015. NO. 04
·218·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的很多党员和人民众心中是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的,但却没有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和信仰意识呢。整个社会来看呢,也没有了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建设。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多角度的来分析分析。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使“信仰”一词在中国社会既无人欣赏也无人重视,相当多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信仰的概念,更没有信仰自觉。另一方面,也由于基督教信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基于将自己创建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加以区别的考虑,从未在语言表述上将自己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信仰。其三,由于国家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深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减少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不必要冲突和摩擦,不仅仅是在宣传上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
怎么发消息给所有人理想信念来定义,仅仅是只强调青年人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一定程度上也在后来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社会层面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相关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和实践推动,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相关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强调和重视、探索和发展。
基于此,个别学者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力“否认”自己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为由,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地位。因此,中国社会尽管绝大多数老百姓心中装着共产党、装着社会主义,但却没有信仰概念、信仰意识和信仰文化自觉,很反感谈信仰问题,好像某个人一谈到信仰,就觉得这个人迷信,或者说就觉得这个人信教,是个教徒。因而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信仰和有什么样的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党员和众丧失了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侵蚀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强林,班丽梅.关于“红经典”的文化本质在思考[J].赤子,2013,5(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始终又尤为重要的内容。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道路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近代科学技术进步、机器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日趋高涨的时代条件下,在批判地吸收以往人类哲学思维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理论创造。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基础。因为它确立了实践相对于认识的基础地位,即认识来源于实践;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实践是人的认识能力得以提高的根本途径,即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著作中较为系统地阐发和表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观点。
运城景点
(一)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铜钱现在值多少钱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王 涛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上看,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最坚实最根本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作者简介:王涛(1989-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4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学。公共事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