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选读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于1835年8月,发表于1925年)
1.从青年马克思那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答:从青年马克思那里我们可以学到青年选择职业时应该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首先,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就是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
其次,理性择业的基本准则是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
最后,理性择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我们不仅从青年马克思身上学到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还学到了:
①马克思的成功离不开创新。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要学到,不要总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不要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错的,有了新的想法就要及时抓住它。
②对待任何事物要有极其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
③学习青年马克思,就是要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能以自由心情享受精神生活的人,直至做一个致力于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的人。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发表于1888年)
2.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怎样理解这句话?
①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这种“类”的意识。这种“类”的本质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理性、意志、心。正是这些“普遍性”潜藏于人的心中,无声无息地把孤立的人类个体“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类”。 这纯粹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选墓地②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其中,生
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3.市民社会的含义: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的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的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4.怎样理解“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而新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立脚点”是指“新唯物主义”的政治立场,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指未来的公有制社会,在马克思心目中指的是真正的、理想的人类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5.马克思墓志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6.《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马克思写《提纲》时27岁)
答:核心思想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三、《共产党宣言》(写于1848年2月)
7.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史观具体体现),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
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8.什么是资产者和无产者?
答:资产者指资产阶级,就是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能力雇佣劳动者的现代资本家
无产者包括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无产者只能向资产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一定的报酬。
9.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其中“长期发展”有哪些?
答:①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②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③工厂手工业代替了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
什么牌子眼线笔最好④工业革命: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10.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
①革命作用,即推翻了更加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当时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笔记本电脑怎么连接无线网WIFI②创造了惊人的社会生产力;
③促进了世界性交流和一定程度上的文明的进步,以及对民主,自由理念的传播。
11.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其中“武器”指的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12.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产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
13.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消灭私有制
14.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其中“过去支配现在”和“现在支配过去”指的是什么?
答:“过去支配现在”:过去的劳动产生了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支配现在的活劳动,因为没有生产资料,生产力无法实现,两者现在又是分离状态,所以要实现,只能被动的给资本家打工。摩字组词
“现在支配过去”: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现在的活劳动),两者没有分离,是自由的,即想生产就生产,现在的活劳动支配过去劳动生产的生产资料。
15.共产主义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翁虹三级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理解: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的、异化和外化的社会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条件;作为实践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目标,每个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是目的。
16.《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7.《宣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第一次划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第一,唯物史观是贯穿《宣言》的红线,是《宣言》的基本思想。他们认为,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因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认为“至今所有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不是取消了,而是简单化了,明朗化了。
第三,《宣言》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做了科学预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四,《宣言》还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作了批判,从而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反动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新纪元的开始。
18.《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宣言》不仅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行动纲领,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南;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始终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旗帜和精神动力。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发表于1903年)
19.概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答: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物质决定意识;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⑤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⑦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
20.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含义:
①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②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力量,标志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
③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④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⑤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⑥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结合的方式,其本质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⑦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由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组成。
21.《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结束语:“这里必须根除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22.《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阐述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著作。
23.《导言》中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
答: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但相互间有差异,是有差别的统一。生产决定和支配着其他各个要素,整个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但是,各个要素也反作用于生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