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题型专练
一、选择题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
3.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道德成规前期
4.一般来说,新手老师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大多偏向()管理。
A.预防性
B.攻击性
C.支持性
D.矫正性
5.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6.“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教学中()的重要性。
A.传授科学知识
B.反复练习巩固
C.发展智力、能力
D.加强“双基”教学
7.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8.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角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桑代克的学习三定律指的是()
A.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B.准备律、练习律、类化律
C.练习律、思考律、迁移律
D.练习律、因果律、近因律
12.下列哪一位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A.杜威
B.韦特海默
C.克伯屈
D.布鲁纳
13.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公式原理时,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去把握所学的内容,这属于()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4.中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B.一种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1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D.心理差异
16.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位学生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8.()指出人格特质可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奥苏伯尔
B.卡特尔
C.霍兰德
D.斯普兰格
19.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20.“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2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因被老师错怪而厌恶学习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不高是因为()
A.生理需要缺失
B.安全需要缺失
C.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
D.尊重需要缺失
22.以下不属于泰勒课程评价模式步骤的是()
A.确立评价目标
B.确定评价情境
C.控制评价过程
D.利用评价结果
23.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
A.教师的年龄
B.教师的体质
C.教师的素养
D.教师的能力
2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长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原因,会导致()
A.自卑沮丧
B.骄傲自满
C.愈挫愈勇
D.气愤敌意
25.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26.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27.德育方法有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下列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29.进城务工的张姓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周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30.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把它作为()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31.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3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这在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3.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施工蓝图”是()
A.教育方针
B.教材
C.课程标准
D.课程
34.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A.社会风气
B.认知失调
C.态度定势
D.道德认识水平
36.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培养自主性
B.培养勤奋感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自我同一性
3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38.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39.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
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0.“谈虎变”与“望梅止渴”都是()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无法判断
41.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且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考编怎么考D.应激
42.个案研究法属于()
A.历史研究
B.比较研究
C.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43.晶体智力()
A.在成年期不会增长
B.在成年期开始衰退
C.在20 岁左右达到顶峰
D.是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4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45.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46.有机体学会对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A.刺激的泛化
B.刺激的比较
C.刺激的分化
D.行为强化
47.斯腾伯格认为在智力成分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元成分
B.操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认知成分
48.一名5 岁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是 6 岁,那么他的智商应该是()
A.83
B.100
C.120
D.110
49.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缺乏()的表现。
A.深刻性
B.批判性
C.广阔性
D.灵活性
50.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51.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52.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53.“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功能。
A.教育性
B.规范性
C.导向性
D.发展性
54.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
是()现象。
A.感觉补偿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感觉适应
55.通过角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
D.自我监督训练
56.我国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指()
A.国家课程、省级课程、县级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省级课程、学校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班级课程
57.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58.重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的教育理论是()
A.理性主义
B.社会主义
C.实用主义
D.以上皆是
59.“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6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61.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
A.方向保证
B.精神条件
C.物质基础
D.认识基础
62.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知过程。
A.情绪
B.兴趣
C.能力
D.思维
63.教好一堂课的前提是()
A.备好课
B.充分了解学生
C.认真钻研教材
D.设计好教学方法
64.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65.加强个别教育是指面向()
A.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B.学优生的个别教育
C.道德差的学生的个别教育
D.全体学生的个别教育
66.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无意识的模仿
B.本能
C.劳动
D.心理意志
67.课外教育工作是()
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扩展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68.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