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阻碍中国农业近代化进程的原因
朝统治者身上,不可能到一条实现大同的路,但却表达出他的强烈愿望: 变革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推行民主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将来的世界必将趋于大同。再次,黄遵宪主张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明治维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在于教育方面的改革,并提出发展文化教育的主张:一是引进“西学”创立近代教育,参照西方创办各级、各类新式学校;二是以自然科学为中心倡导实学教育; 三是创立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四是发展近代女子教育及幼儿学前教育,这对清末极其落后的教育界有着启蒙意义。戊戌后, 黄遵宪被“放归”。在嘉应老家,他组织族内青年人,用新的教育方式,学习新课程、新知识, 具体学科有掌故、史学、经学、格致、生理卫生。他还热心于师范教育,邀集地方人士于1903 年设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己担任所长。“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谓先有师范,而后有蒙小学教员也。”(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第1251 页) 又开设补习学堂和讲习所,还择乡人之优秀者派赴日本,学习师范及管理法,培养兴办新教育的人才。
电信的多少
纵观黄遵宪的一生,可以说他是晚清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物。博游海外的经历使他具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和先进思想,能够理性地把握世界潮流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宣传其思想主张和近代文化观,对晚清的政治和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8 —10 —20
作者张利,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殷铭】
清末阻碍中国农业近代化进程的原因
张昌良
清朝末年,中国农业在向近代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制度并没有被摧毁
“,
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仍占据
且收效甚微,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个方面做出考察。
一阻碍中国农业近代化的政治因素
首先,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战争的或非战争的各种侵略手段,在中国攫取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特权,通过大肆掠夺中国农产品原料、控制中国农业生产、向中国倾销过剩农业产品等手段,把中国农业变为帝国主义经济的附庸,使中国农业蒙受极大经济损失,失去继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同时这种掠夺是通过“利用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即不触动原有生产关系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廉价农产原料”。“不像在其他
殖民地那样大量从事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经营”,这样他们不需要进行投资、不承担风险,仅仅利用其经济、政治特权获取大量廉价原料,是一种典型的半殖民地方式(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282 页) 。因此,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成为制约和阻碍我国农业近代化的重要外部因素。
其次,封建剥削制度的顽固存在并日益腐败,是阻碍中国晚清时代农业近代化进程的内部因素。1840 年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冲击。但是在广大农村,原有的封建土地着统治地位,大量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且土地集中的
趋势日益加剧,更多的农民沦为佃农或半佃农。地主阶
级所占有的土地一般自己不组织经营,除10 %的土地自
己经营外,其余90 %的土地是分开租给农民分散经营的”(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第305 页)。这种土地制度,
不仅从经济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在
政治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再次,清朝晚期,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各级官吏只
知向农民搜刮,中饱私囊,并不关心农业的发展。庚子
战后,清政府赔款高达4. 5亿两,摊派给各省自行筹措。地方督抚为了完成朝廷摊款,多在原有税赋的基础上巧
立名目,横征暴敛,几乎达到无事不捐的地步。而另一
方面,对农业的投入也严重不足。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
原地等你的保障性工程。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大部分用于赔款
和军费,对水利这一农业保障性工程视为“不急的开支” 而大幅度减少拔款,即便有一定数量拔款,经过河督、河道、河厅、师爷、书办、胥吏的层层盘剥之后“,银百两,仅
剩二十余两,为买料给工费”([ 清] 欧阳昱《:见闻锁录,河员描写雨的句子
侵吞》,岳麓书社1986 年版) 。水利工程的荒废,致使农业
健步如飞的蜗牛作文300字三年级收成得不到稳定的保障。清政府对农民大肆搜刮和对
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经济恶性循环,农业的
近代化受阻。
·135  ·
最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混乱,乡村社会政治管理模式功能的丧失,是阻碍农业近代化进程的又一政治因素。清末新政时,清政府在乡村社会中设立近代的乡村自治机构,这种管理机构在管理乡村事务方面仍沿续以往的传统方式而没有质的改变。乡村自治实质上是以乡绅和地主为核心的自治,公共道德的丧失使乡绅转变为道德素质低下的劣绅。在乡村社会“地方乡绅变为村里的强人和恶霸,他们凭借权势,,鱼肉乡里, 横征暴敛,反过来使他们与百姓越来越远。”([ 英]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第53 页) 在这种政治压迫下,农民没能力参与农业近代化进程。
二阻碍中国农业近代化的经济因素
首先,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造成中国农业经济的凋敝。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掠夺,一方面是向清政府索取巨额战争赔款,这些赔款,清政府除了一部分用其他方式筹集外,大部分
以税、捐等方式转嫁农民身上;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侵略中贯彻“工业自己,农业中国”的方针。先是控制流通领域进而控制生产领域,对中国农业大肆进行商业性掠夺。其主要掠夺方式:一是掠夺中国农产品原料。“19世纪后期列强对中国农产品的掠夺主要是丝茶,20 世纪后其掠夺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如棉花、大豆、豆饼、植物油、桐油、蛋类、
剥农民。又由于清政府实行“钱、银”两种货币体系,民交税需要用钱换银, 投机商人也借机渔利、盘剥农民。据史料记载“:近年来、民生已极凋敝,加以各省摊派赔款,益复不支。剜肉补疮,生计日蹙各省督抚因举办各方要政,有复多方筹款,几同竭泽而渔。”(朱寿朋纂: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 中华书局1958 年版, 第5251  页)同时,晚清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夺也是非常残酷的。其地租剥削一是名目繁多, 除正租外尚有各式各样的附加租,这些附加租有的以实物形式,有的以劳役形式,有的以货币形式,甚至有的以妻子及自己的生命为附加; 二是剥夺量大、地租率高。“实物地租一般都占收入量的5 成左右甚至高达6 成、7 成,以至于8 成,货币地租一般都超过地价的1/ 10”(陶直夫《:  中国地租本质》《,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黎明书局1934 年版,第266 页) 。残酷的地租剥削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桎梏,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近代化进程。
三阻碍中国农业近代化的文化因素
中国农业的近代化必须以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支撑。但清朝末年农民文化素
质的低下和农业科学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业近代化的进程,而农村教育的破败和迷信旧俗的痼疾则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清末推行新政废除了科举制
皮革、皮毛、猪鬃、羊毛等”(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度,科举制度的废除是进步的,但新式学堂的设立在客
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 年版,第72 ~73 页)二是操纵中国农产品价格,在贸易中进行不等价交换。把输出价格提到国内价格水平之上,把输出原料及收购价格压底到市场甚至中国农民生产成本以下,利用这种剪刀差获取利润。据1910~1925 年中国进出口物价指数统计:进口物价指数、出口物价指数、输出品购买指数三项观上起到了剥夺农村大部分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首先,科举制度存在时,为科举制承担启蒙教育任务的私塾是靠村中公用的“学田”、
“义田”承担费用的,农民自身不必承担学费。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亦被取消“,学田”挪做他用,而新式学堂不仅远离农村而且学费高昂, 居于乡村中的大部分农家子弟没有能力读书。当时有
指标( 以1913  年为100 %) :“1910 ~1905  年分别为远虑之士认识到“
:古之入学不择贫富,所以凿壁借光,
82 %、84.9 %、103. 5 % , 1906 ~1910 年分别为90. 1 %、92. 9 %、103.1 % , 1911 ~1915 分别为
104. 8 % , 98. 7 % , 94. 1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史资料》第二辑, 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157 页)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环境使中国农民陷于十分被动和无力的境地。
其次,晚清政府横征暴敛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是阻碍清末农业近代化的又一经济因素。时至清犹成魁硕,亦成名儒。今则修缮之资,逾于往者,中人之产,耗以一年,富者得以登堂,贫者望而却步,虽欲向学, 其道无由。”(许纪霖编《: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 年版,第167 页) 教育不公平,使农民子弟备受其害。其次,新式学堂的分布与数量也与旧式私塾相差甚远。私塾、书院在乡村社会分布甚广且体系完备,而新式学堂在“一州或立一学校,学生三四十人,乡曲数十里
末,清政府统治已陷于四面危机之中,试图实行“新政”间,往往无学”(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怎么申请
《:
清末筹备立宪档
以摆脱危机局面。但由于财源枯竭、国库空虚、债台高筑,无力支持“新政”改革。为获得资金,只得扩大税源。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农民是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各种税收负担最终直接或间接的转嫁到农民身上。正如时人所言“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
所有几乎无物不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355 页) 。在清政府增加捐税的同时,各地林立的厘卡也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盘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997 页)。农民就此丧失求学机会。乡村教育破败落后的状况,使广大农民失去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渠道,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受阻。
19 世纪上半期,乡绅村儒多视其自身利益、文化观念与农民是相一致的。在乡村社会,乡绅村儒是农民接受新知识的纽带,也是农民的代言人,威望甚高。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士绅文人日益接受西方知识和价值标准”(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317 页),他们自认是与农民有别的“知识阶级”,
且视农民为“乡愚”,不再与乡民为伍,有的则居家迁往城镇。兼具旧学新知的乡绅村儒与农民分野,使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丧失,乡绅文人的感召力下降。新知识传播纽带的断裂,使农村失去了吸取科学营养的渠道。这对于农民接受近代化而言,阻力是巨大的,直接影响了农业近代化的进程。
四阻碍中国农业近代化的社会因素
清末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更加动荡。庚子之战以后,西方列强把他们侵略的魔爪进一步伸向中国内地, 他们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侵略更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各地反洋教、杀洋人、打洋学事件,并没有因义和团的失败而停止。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
横征暴敛,地主豪强的,巧取豪夺,引起农民的暴力反抗,或铤而走险、啸聚山林、落草为寇、打家劫舍,或与秘密会党结合在一起,形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组织。同时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相互攻伐、骚扰百姓。兵慌匪乱,使清末社会更加动荡,这种动乱的社会环境也使清末农业近代化的步伐受到阻碍和制约。
清末城乡关系的失衡也是阻碍农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城市兴起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畸形发展起来的,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质,被纳入帝国主义殖民经济体系的范畴,使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一开始就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使城乡经济互补关系消失,文化流通阻断,城市只顾向农村“吸血”,农村则不能得到城市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反哺。城市投机商人和者控制农产品流通领域, 操纵农产品价格,使农民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这种失衡的城乡关系使农业丧失了潜在的发展动力,从而制约了农业近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到了晚清时期,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由于其自身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和世界大局的影响,已经难以为继,社会向近代化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选择。但这种转变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传统势力的抵抗而举步维艰。正是这两股势力的结合,使中国农业的近代化进程呈现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农业近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面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两种阻挠。一方面帝国主义需要打破中国封建的经济基础,把中国广大农村纳入其西方经济体系而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中攫取最大利益,同时又唯恐这种变革发展太快失去
控制, 危及自身利益, 从而设下重重障碍。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需要加快近代化进程,发展经济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基础服务,同时又唯恐这种变革会触及其根本利益。不同的自身利益、共同的心理状态,使这两种反动势力最终结合在一起,共同对付农民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会体,农民承受着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中国农业面对最残酷的社会摧残,使中国农业近代化进程付出最大的改革成本和社会代价。
收稿日期2008 —11 —20免费赚q币
作者张昌良,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林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