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HE YANJIU综合研究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为例,由于外资直接投资(FDI)幅度的大幅度下滑,2009年4月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8%,外需减弱成为沿海省份经济复苏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教育领域内,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变化存在着较高的依存度,财经类高职院校由于设置的三产类热门专业集中程度较高,其实践教学条件供给不足,尤其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形势波动变化的冲击,增加了校企合作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财经类高职实施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1.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问题。通常讲,财经类高职院校比理工农医类院校所需要的教学设备投入经费要低,教学物耗价值也低,所以在2004年出台的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合格标准为:理工农医类≥4000元,文史财经管类≥3000元。许多财经类高职院校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与成本补贴,纷纷开设或过度扩张三产类热门专业,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解决招生规模扩大后实践教学资源紧缺和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财经类高职院校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
但是许多银行保险金融类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也面临着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压力;而对商贸流通
类企业来讲,其营销业绩也常常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这些变化都对财经类高职院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使校企合作的稳定性缺乏保障。如江浙沿海城市的一些外贸出口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出口订单下滑,不愿意接受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有的甚至取消订单培养计划。
2.校企合作的环境制约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经类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还面临着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第一,由于缺乏区域内法规政策的统筹,教育、劳动、人事、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无法合力解决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税收减免、资金资助、社会保障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财经类高职院校拓展校企合作空间的困难。第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财经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人员在互聘性、互动性等交流合作方面也存在难题。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擅长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所以财经类高职院校非常迫切希望聘请由于金融危机被迫职称或待就业的、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但同时,金融危机对于有远见或有实力的中小企业来讲,也是引进人才的好时机。例如,2008年11月,上海部分企业为缩减开支,不得不对高薪管理层提出降薪、裁员的要求,而浙江30家民营企业却借机组团到上海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一家公司甚至开出了年薪15万元以上及送车送房的优厚待遇。这种极高的薪金待遇水平诱惑,远远超过了高职院校引进人才所能提供的待遇标准,给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吸引人才计划造成了很大压力。
3.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问题。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监督平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教学质
量评价也大都空泛而流于形式。首先,企业人员在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通常无法即时反馈到企业有关部门;而高职院校教师在定期访问企业的锻炼期间,其能力提高的状况也没有纳入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的考核目标,这使得校企合作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其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在市场销售旺季时,企业就接纳学生顶岗实习,而淡季时就变更合作协议,大量削减学生实习的岗位数量,无法保障学生在企业实践技能训练质量。最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缺乏有效的第三方“中介”组织充当协调监督的作用,使得学校和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时,缺乏操作争议的投诉仲裁机制,没有合作风险的评估咨询渠道,导致教师企业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考核松散,从而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财经类高职开展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分析
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许多财经类高职院校热衷于招生规模扩张,结果造成一些面向服务业领域开设的热门专业出现高度趋同的问题,但同时却没有及时更新实践教学条件,所以教学计划的管理还带有传统的本科“压缩饼干”痕迹,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大多维持在4:6的比例,远远低于
对金融危机下财经类高职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李俊飞张建华
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利益平衡、环境制约和质量评价等系列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李俊飞(1975-),男,山西五台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张建华(1961-),男,江苏南通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商贸流通、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2-0013-02
13
职教论坛/2010.2
综合研究ZONGHE YANJIU
工科类高职院校5:5或6:4的比例,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财经类高职院校中许多国际贸易、金融证劵、财会审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的压力,于是财经类高职院校急于寻求企业建立一定的校企合作项目(如校外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水平。
2.而从企业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到利润追求动机的驱使,实施校企合作的策略也仅仅是实现企业自身赢利的方式之一。为了规避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沿海省市的许多企业纷纷削减生产成本,不愿意提供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如银行保险金融类企业,一人一岗,保密纪律要求严格,不可能提供机会让实习学生在岗位一线亲自动手操作;再如餐饮、物流类企业只愿意以利润为核心安排校企合作的实训活动,不愿意受到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计划束缚,这自然影响到校企合作过程的连续性。
(二)校企合作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直接关系到合作双方利益的实现程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各级政府在教育领域内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要求中小企业尽量接纳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就业。至于校企合作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外部环境协调问题,短时期内还无法去解决,因为这涉及到地方专门法律的制定、行政机构的职能转变和专项经费资金的划拨等。另外,财经类高职院校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远远大于16:1的比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大,无暇抽出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去锻炼学习。再加上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对优势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而金融危机环境氛围下,猎头公司会反而提高了对企业高层人才的丰厚薪金待遇,这使得财经类高职院校很难引进到来自企业的财务总监、营销专家等高级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
(三)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分析
1.从校企人员层面看。由于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师身份管理限制,使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校教师的双重身份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这既会影响企业人员在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评价,又使得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在定期访问企业的期间,缺乏参照行业、企业要求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
2.从顶岗实习学生层面看。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为了减低商品库存量,常常以各种营销服务主题活动安排教学,再加上财经大类专业的内容比较宽泛,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对学生实习的评价一般由企业人员写评语、盖图章,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这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从第三方“中介”组织层面看。校企合作的双方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企业是以利润和赚钱为中心的,它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高职院校是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有自己的教学规律,所以两者的合作过程既有互惠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需要第三方“中介”组织充当协调监督者,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违约责任的问题和矛盾,提供合作风险的评估咨询报告,抑制校企合作中的短期利益,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财经类高职突破校企合作困局的对策
(一)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寻求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只有在保障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利益同时,同时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让校企双方取得互惠互利的双赢效应,才能破解目前合作中存在的利益平衡难题。
1.对财经类高职院校来讲,应该充分发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安排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修订人事分配制度,减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完善教师在职培训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
2.针对金融危机下一些外向型企业的外贸服务部门、国际结算部门销售额明显下滑,出口订单减少情况,财经类高职院校应该组织专门师资力量,为企业专门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市场跟踪调研、经营模式探讨、管理软件开发、企业营销及形象策划、专项课题研究等服务活动。
3.企业为了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竞争力,应该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将校企合作当作一种长期投资行为,吸引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优质人力资源到企业服务,为企业面临的营销、管理等难题出谋划策。
4.鼓励企业人才与学校师资之间建立互聘互动性的团队协助制度,探索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财经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资薪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提高财经类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地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二)以统筹兼顾为主线,创造校企合作的宽松环境
1.从法律政策支持上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任务非常紧迫,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离不开大量的财经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财经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服务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政府各职能部门更应该支持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认真解决合作企业遇到的实训设备支出费纳税减免、企业人员指导补偿、学生实习报酬、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商业秘密泄露处置等问题。
2.从校企人才资源互动上看,师资人才力量是校企合作的第一资源,校企双方应该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基础上,合力打造一支专兼互聘的“双师”结构人才队伍,使其既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活动提供服务,又能为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课程标准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活动提供有利支持。
(三)以提高质量为本,构建校企合作的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机制,既有利于合理界定校企双方的责任与权利,还有利于激发校企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保障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1.在校企人员选拔互聘管理上,财经类高职院校应该与知名猎头公司合作,积极与金融危机下准备辞职或跳槽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签订灵活期限的在校服务协议,专门制定《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兼职分配激励办法》,建立“候鸟型”专家人才库,探索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兼职教师日常考核制度。针对财贸类
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定期深入企业锻炼的问题,校企可以共同制定《校企人员选拔互聘管理办法》和《校企合作项目的团队成员绩效考核标准》,要参照行业企业的岗位考核标准,对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的教师定期进行绩效考核。
2.在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上,财经类(下转第17页)
14
职教论坛/2010.2
ZONGHE YANJIU综合研究
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4.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5.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
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6.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4]。
7.利用多种技术加强合作。严格采用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钥管理四种数据加密技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方法有线路加密和端一端加密两种。前者侧重在线路上而不考虑信源与信宿,是对保密信息通过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提供安全保护。后者则指信息由发送者端自动加密,并进入TCP/IP数据包回封,然后作为不可阅读和不可识别的数据穿过互联网,当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被将自动重组,解密,成为可读数据。其次,数据存储加密,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5]。前者一般是通过加密算法转换,附加密码,加密模块等方法实现;后者则是对用户资格,权限加以审查和限制,防止非法用户存取数据或合法用户越权存取数据。再次,数据完整性鉴别,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的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最后,密钥管理,为了数据使用的方便,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钥的应用,因此密钥往往是保密与窃密的主要对象。
8.制定完整的运行管理体系和安全保密制度。安全管理必须靠一套完整有效的贯彻,执行监督体系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规范。除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外,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业务的需求,建章立制以实施规范管理。政务系统的运作管理,绝大部分高校是依附于校(院)长办公室的部门或者是独立的部门——
—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管部门尤如管家,网络维护,安全监测面面俱到。现实的问题是网管部门工作忙起来或经费紧缺时,容易被忽视的是网络的安全问题.加强对网络部门的网络安全监督,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高校应针对各个业务系统的需求制定具体的,有一定安全等级的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以节省各个部门在安全问题上耗费的人力和财政资源。
9.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是信息技术与高校管理的结合,完全依赖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新型工作方式,电子政务人才需要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政务管理两部分的知识,因此,除对系统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做计算机技术及使用操作培训,还要重点培训系统使用方面的安全操作知识(包括登网,退网等)及口令保密意识;对系统管理员,还要做更深入的技术培训,除系统的运行维护外,还主要包括对非法入侵的识别能力及防范能力等,从而使其充分了解和理解政务管理的需求,善于提出满足政务管理需求的电子政务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黎连业.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开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0.
[2]王立信.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30(01).
[3]丁先存,等.论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及法律保护[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4]谭建武.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8).
[5]贾晶.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5.
责任编辑夏焕堂
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实习期间的毕业论文(设计)等文字材料完成情况,也要对学生在企业跟班作业和轮岗实训具体表现和实践效果,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动态监督。针对财经类高职院校中一般女生比例偏高的情况,学校也要选派心理咨询教师,深入企业,积极解决“80后”、“90后”学生不会处理与企业员工及顾客人际关系、生存依赖性较重等心理障碍问题。
3.在第三方“中介”组织运行机制上,正如教育部职教中心余祖光研究员指出,“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
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行。”由独立的“中介”组织主持企业界与高职院校合作,并承担管理和监督的职责,是欧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有了这样的机制平台,财经类高职院校就避免了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因市场形势变化所产生的违约行为,避免发生一些涉及学生待遇安全等方面的纠纷,增加了对学生实习成绩评价的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最终保持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马树超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4).
[4]杨伟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N].中国教育报,2008-11-27(11).
责任编辑夏焕堂
(上接第14页)
17
职教论坛/2010.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