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本味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五味调和” 烹饪理论。
2. 理解本文的大意,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3.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美”。
【教学重点】
1. 进口牛奶品牌让学生理解“五味调和”的理论。
2. 文言文文本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美”。
岱怎么读【教学方法】
赏析法、讲析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华夏美食说起,导入课文。
1、小结上一单元
华夏大地,不仅孕育了壮丽山河与千古风流人物,也代代传承了这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学问与饮食艺术。上单元我们学习了华夏美食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肴,有华夏特鲜明的“豆腐”,蘸着许多文墨的“西湖十锦”;有闻名遐迩的“北京烤鸭”,鲜味诱人的“佛跳墙”;当然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点,那飘在餐桌上的花香……由此,我国了解了南北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常见菜式与鲜见菜式的异同,在雅俗共赏的饮馔美文中领略了华夏美食。
2、今天我们大家走进传统,学习与饮食相关的优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先一起学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作者是吕不韦。吕不韦又是何许人也?
二、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先为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国王孙异人(后改名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
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三、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成书于秦王朝时代。
《本味篇》记述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文中以伊尹的口气首先发表了一通烹调宏论,大意是:
动物作为饮食原料,可分为三大类:生活在水里的有腥味;食肉的有臊味;吃草的有臊味。尽管它们原来的气味都很不好,但都能被烹制成美味可口的菜肴,而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原料采取不同的烹制方法。
决定菜肴滋味的诸因素中,水是最基本的因素。要凭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和水、木、火这三材来进行烹调,鼎中多次沸腾,多次变化,是靠火候控制调节的。有时要用猛火急烧,有时要用微火慢烧。消灭腥味,去掉臊味,除净膻味,烹出美味,全在于掌握火
候,千万不能违背火候运用的规律。
调味的学问,在于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巧妙配合。投放调料的先后次序和用量的多少,都是有讲究的,剂量的差异是很微小的。
鼎中的变化,微妙深奥,用语言难以表达。高明的厨师,虽然自己心中有数,也难于用口头说得那么清楚。这就如同射箭、驾车,如同阴阳变化生万物,以及四时推移变化的规律一样。作为一个厨师,你精通烹调之道,才能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达到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苦涩,辣而不刺激,清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
伊尹这一段议论,简而约,实为烹调中的至理名言。数千年来,为从事烹饪的人们所遵循。
四、文本解读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
汤得到了伊尹,在宗庙为伊尹举行除灾祛邪的仪式,点燃了苇草以驱除不祥,杀牲涂血以消灾辟邪。第二天上朝君臣相见,伊尹与汤说起天下最好的味道。
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汤说:“可以按照方法来制作吗?”伊尹回答说:“君的国家小,不可能都具备;如果得到天下当了天子就可以了。
夫三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说到天下三类动物,水里的味腥;食肉的动物味臊;吃草的动物味膻。无论恶臭还是美味,都是有来由的。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味道的根本在于水。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决定了味道,味道烧煮九次变九次,火很关键。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一会儿火大一会儿火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质。
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调和味道离不开甘、酸、苦、辛、咸。用多用少用什么,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将这些调料调配在一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至于说锅中的变化,那就非常精妙细微,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出来说得明白的了。若要准确地把握食物精微的变化,还要考虑阴阳的转化和四季的影响。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 ,酸而不酷,咸而不减 ,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
所以久放而不腐败,煮熟了又不过烂,甘而不过于甜,酸又不太酸,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浓烈,淡却不寡薄,肥又不太腻,这样才算达到了美味啊!”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
肉类里最美味的是: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燃鸟的尾巴肉,述荡这种野兽的手腕肉,弯曲的旄牛尾巴肉和大象鼻子。流沙的西面,丹山的南面,有凤凰的蛋,沃民所食。
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鱼最美味的: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醴水有一种鱼,名叫朱鳖,六只脚,能从口中吐出青珠子。萑水有一种鱼叫鳐,样子像鲤鱼而有翅膀,常在夜间从西海飞游到东海。
菜之美者:昆仑之蘋;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士英。
蔬菜最好的:昆仑山的菰;寿木(传说中的不死树)的花;指姑山(传说中的山)东面的中容(传说中的国名)国,有仙树赤木、玄木的叶子;余瞀山的极南面,山崖上有一种菜叫嘉树,颜碧绿;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湖的芹菜;太湖的蔓菁;深渊里叫士英的草,都是菜中的佳品。
五、课堂小结
1、《吕氏春秋•本味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学习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是成就烹饪大师的基础。
2、《本味篇》的本意和实际意义。
3、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六、布置作业
1、理解本节课讲解的文言段落。
2、完成文后练习一。创造营2020排名
3、预习没有讲解的语段,并结合实际操作弄清文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导入新课。
1、提问复习
① 请简要介绍《吕氏春秋》。
②《本味篇》记述的故事本意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学烹饪的要学这篇课文?
③动物作为饮食原料,有哪几大类?
梭子蟹蒸多久2、古人认为决定菜肴滋味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有道理吗?
3、提问复习文言语段
① 请解释“说汤以至味”。
②“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是什么意思?
③解释“鱼之美者”这一语段。
4、导入新课
二、文本解读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如玉;长泽之卵。
调料调合味道好的:四川阳朴的姜;桂阳招摇山的桂;越骆(古国)的香菌;鲤鱼和鲔鱼肉做的酱;大夏(古国)国的盐;宰揭山颜如玉的甘露;长泽的鱼子。
绿小岛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
粮食最好的:玄山的禾,不周山的粟,阳山的裸,南海的黑黍。
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
水最好的:三危(传说中的“两极”山名)山的露水;昆仑山的井水;沮江(古水名)岸边的摇水;曰山(古山名)的水;高泉山上涌泉的水;冀州一带的水等。
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桔;云梦之柚;汉上石耳。
水果最好的:沙棠的果实;常山(古地名)的北面,投渊(古地名)的上面,有百果,很多帝王都吃过;箕山的东面,传说中的神鸟青鸟的住所,有甜橙;江浦的橘子;云梦的柚子。汉上的石耳。
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