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有几件事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一心里往往觉得西湖扣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处处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来,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南阳普通高中有哪些    种田人常羡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感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在烈日寒风中耕作时所饱尝的滋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过。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
        同理,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
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进入审美境界。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摘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美和实际人生有空间、时间、行业、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放到适当的距离去看。
B.在崭新的环境中,人们还没有认识事物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就一定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正确答案)
C.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把利害看得太认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便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D.审美对象要与实际人生有适当的距离,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进入审美境界。
答案解析:“就一定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错,原文倒数第三段为“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牵绊,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因此不能产生美感。
C.“文以载道”是从道德的观点谈艺术,因此作者反对把道德作为实际人生的规范。(正确答案)
D.艺术与实际人生之问要有“适当的距离”,而这正是使人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
答案解析:“因此作者反对把道德作为实际人生的规范”错,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是“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作者是认为“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较 量
        在她读旧金山州且大学期间,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受到一个叫斯科特的美国商人的怂恿,与他合伙投资开了一家电子公司。结果,这一切都是斯科特精心布置的陷阱。斯科特转移走父亲所有的投资资金,宣布公司破产倒闭。父亲血本无归,十几家律师事务所不愿意接手父亲的案子,因为没有抓住斯科特转移资金的把柄。
        为了还债,一家人只好搬迁到一处不足8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住下。她大学没有毕业,迫于生活压力,在一家建筑公司到一份工作。上班头一天,父亲就严肃地告诫她:“在美国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虽然被别人骗了,但我们还是要恪守职业道德……”
        她一直遵循父亲的那句话做事情。她赢得了上司的信任,被调到公司职业道德培训分公司工作,专职培训新上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她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融入培训课中,在
职业道德培训中声名鹊起,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孔子女孩”。
        一天,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邀请她的竟然是让她父亲倾家荡产的骗子斯科特。她当时很踌躇,不知道满肚子坏水的他又要耍什么新花样。斯科特见她沉吟不语,仿佛看出她的心思,嬉皮笑脸地说:“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邀请,说明你也没有什么职业道德,你还被人们誉为什么‘孔子女孩’,简直虚伪透顶……”她最后答应了对方的邀请。
        培训进行得一如既往地顺利,由于连续举办了十几场,佣金达到了十几万美元。她当时很担忧,怕斯科特又故伎重演,会各种借口和理由来赖账。然而,培训结束,她的担忧真一扫而光——斯科特的支票竟然很快到账了。只是,本来只有12万美元的酬金,支票上竟然写的是21万美元,对方显然弄错了,而且没有察觉。像这种情况,她完全可以把支票不动声地收下来,因为,就算追究下来,上到法庭,对方也会吃哑巴亏,就像当年斯科特对待她的父亲一样。
        然而接到支票的那一刻,她毫不犹豫拨打了斯科特的电话,约他会面。在一间餐厅里,她把那张21万美元的支票郑重地送到斯科特手中,微笑着解释:“斯科特先生,你把支票写错了。不是21万美元,而是12万美元,请重新填写一张给我。”斯科特惊讶地看着她,嘴巴张开老大,说不出一句话。就在这时,她的身后传来欢愉的掌声,一位电视台主持人
拿着话筒走来。原来,这一切都是斯科特处心积虑策划的阴谋——他故意写错支票,并请来了当地电视台的主持人做见证人。他料定,当她收到他的支票,一定会想起她父亲遭遇的那件事,把那笔支票不声不响地收下。那样一来,他就可以把她的“孔子女孩”的形象彻底损毁。可斯科特万万没有想到,她会把那张21万美元的支票完璧归赵。
        正是斯科特精心策划的阴谋和圈套帮了她大忙,电视台一播放,她所就职的那家培训公司也因此声名鹊起,在美国同行中获得一致认可。
        事后,她说:“一张支票,21和12两个数字,不但是自己言行一致的人格彰显,更是自己的灵魂对职业道德的深层解读。作为华夏血脉延续的一员,这是我对孔子文化最生动的注解,也是对孔子文化的发扬光大的。”
        后来,她的职业道德培训班在美国白宫举办。这个姑娘,叫韩辛。
(选自《记者观察》)
3.下列对韩辛形象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韩辛秉承家教,传承儒家文化,而且能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融入到培训课中,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文化。
B.韩辛恪守职业道德,面对让父亲倾家荡产的骗子斯科特的“邀请”,她没有回绝,并且一连举办了十几场培训。
C.韩辛了解斯科特的人品,小心谨慎,在公开场合约见斯科特,而且请来电视台主持人作证,最终才没有上当。(正确答案)
D.韩辛坚守诚信,以德报怨,毅然返还斯科特有意写错的支票,坚决不收取多余的酬金,用行动诠释了儒家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A.正确;B.正确;D.正确;C.错误,请来电视台主持人的是斯科特而不是她。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4.下列关于斯科特形象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斯科特阴险狡猾,骗走合伙人的财产,对主人公的诚信人格起到了反衬作用。
B.斯科特是贯穿文章始终的重要人物,他欺诈父亲,又诱骗女儿,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正确答案)
C.斯科特以欺诈的手段对待华人,文章借以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职业道德上的巨大差异。(正确答案)
D.斯科特给父亲布陷阱,给女儿设圈套,他的行为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案解析:A.正确;B.错误,他是重要人物,但他并非全文的线索;C.错误,斯科特的欺诈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美国整个国家;D.正确。本题考查配角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父亲告诫韩辛的话,既体现了家庭对孔子文化的传承,又成为她的职业信条,更是她职业辉煌的基础。
B.斯科特邀请韩辛,韩辛由踌躇到答应,由担忧到多得再到退款,平铺直叙,勾勒粗犷,却很感人。(正确答案)
C.电视台主持人是斯科特之卑劣与韩辛之高尚的见证,电视台的报道则成了韩辛事业走向辉煌的助推器。
D.文章结尾两段,深化了主题,而且点明韩辛事业能走向辉煌,唯一原因就是对孔子文化的发扬光大。(正确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