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主备人
王文珂
辅备人
 
新授课
授课时数
1
授课人
王文珂
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
题】
12课 民族大团结
个性化设计
标准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淘宝买东西优惠券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浸透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编剧天下
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美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教学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中华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共性特点的分析
【教学
方法】
搜集、整理资料法   分析文字、地图资料法 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
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
【学情
分析】
生活在边疆地区对是了解的,但是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太了解。对于各民族的个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上不太了解,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个性文化习俗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有了现今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教
程】
为什么电脑会自动关机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间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师:这几句歌词出自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呢?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
2、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3、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
作出了什么贡献?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定义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3、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的多元性和共性组成的。
4、通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学习,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请举例说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史实。
1、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原的开渠、凿井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舞蹈等传入中原。两汉时,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
野兔的生活习性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西域产的葡萄干、葡萄酒、玉器等商品运往内地;把中原的丝绸、铜镜、瓷器等运回西域。
3、唐时流行“回鹘衣装回鹘马”。回鹘(回纥)与唐多次和亲。宫廷的十部乐中有三部是西域乐。
4、宋时西域的馒头(现在叫包子)传入中原。宋真宗生了唯一的儿子,就用这种馒头赏赐臣。西域的胡饼(现在叫汤饭)传入中原。
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老师补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藏解放前农奴主阶级占西藏人口的的5%,他们占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其他生产资料。农奴阶级占西藏人口的90%,人身依附于农奴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民主改革衣西藏农奴的生活状况。
学生回答:附合实际情况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经济上,农奴不占有土地,没有经济来源。政治上,人身依附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和权利。
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研读,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宪法〉里明确规定各民族什么关系?
答案:一律平等。
问题探究。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政策?又在哪些地方实行这些政策?
自读P60——61页内容,到以下知识点,在书上做标注。时间:4分钟。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学习快的同学,自己看地图册40-45页的内容。
检测学习效果。
离婚该怎么起诉离婚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P60第一段第一句。
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近代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共御敌,休戚与共。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根据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3、在自治区域内,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目前,全国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在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学习二、共同繁荣发展
自读课文,归纳国家为了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在书上做标注。时间:2分钟。
主要
措施
冬奥会奖牌榜排名2022
具体表现
结果
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西藏等地的民主改革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
1、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2、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优势。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保护民族文化
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民族创制了文字。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
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检测学习方式:学生归纳,老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做标注。
知识拓展:1、了解藏族史诗《传》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的丰功伟绩。
《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传》文字大约产生在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著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僧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他们所编纂、传抄的《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史诗英雄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放牧,由于叔父间离,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迭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为“纪念堂”。格萨尔纪念堂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盛殿。
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草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孙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一般认为《传》创作于11世纪。它分藏文、蒙古文两种版本,藏文本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族地区及部分土族、纳西族地区,蒙古文本流传于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蒙古族地区。史诗讲述了降伏四方妖魔、四方,并东征西讨,逐渐统一高原,使百姓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的故事。《传》是世界上存世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整理出版不同民族文字版本的《传》及相关研究文集。2006年,为了保护《传》民间说唱的传统,国务院将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了解蒙古史诗《江格尔》
《江格尔》又称《江格尔传》,它产生于15世纪或更早,内容在明代基本定型。史诗叙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英雄率领6000名勇士,同侵犯家乡的各种敌人进行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种语言版本的《江格尔》被整理出版,相关学术论著也纷纷问世。2006年,《江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多部,长达10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关于"江格尔"一词的来源,历来解释不一。波斯语释为"世界的征服者"﹔突厥语释为"战胜者"、"孤儿"﹔藏语释为"江格莱"的变体﹔蒙古语释为"能者"。同时,江格尔也是《江格尔》的主人公。
2006年国务院批准江格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格尔》应产生于蒙古社会还不发达的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阶段。这部史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传说江格尔是奔巴地方的首领乌宗·阿拉达尔汗之子,两岁时,父母被魔鬼掳去杀害。藏在山洞里的小江格尔被善良的人发现收养长大。江格尔从小就具有超常的智慧,高尚的品德,惊人的体力和高强的武艺。从七岁开始,他就建功立业,兼并了邻近四十二个部落,被臣民推举为可汗。
江格尔的故乡《江格尔》是由数十部作品组成的一部大型史诗,除一部序诗外,其余各部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其中,有些作品在故事情节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大多数作品的情节互不连贯,这些作品很难出它们的先后顺序。贯串整个《江格尔》的是一批共同的正面人物形象。
3、了解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与前两部英雄史诗不同,它的主人公并非一位,而是由一家子孙八代人组成。史诗叙述了玛纳斯家族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而进行斗争,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年代最早为8——9世纪,最晚为16-18世纪。《玛纳斯》不仅在我国, 而且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也广为流传。联合国还将1995年定为“国际玛纳斯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对《玛纳斯》进行系统的搜集与整理,陆续出版了多种语言版本。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国外称吉尔吉斯族,现有吉尔吉斯斯坦国)英雄史诗。据中国记录的材料共8部,20余万行。《玛纳斯》广义指整部史诗,狭义指其第一部。与藏族史诗《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不同,史诗《玛纳斯》并非一个主人公,而是一家子孙八代人。整部史诗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之名得名。《玛纳斯》主要讲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爱情的故事。一共分为8大部。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的"玛纳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玛纳斯》中国版总22万行,吉尔吉斯斯坦总55万。虽然是中国玛纳斯演唱家居素普·玛玛依唱到第八后代。还有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演唱家萨亚克巴依·卡热力叶夫(Sayakbay Karaleyew)能唱到玛纳斯在内的三个后代。中国版玛纳斯第1部长达73000多行,故事情节最为曲折动人,也流传最广。它从柯尔克孜族的族名传说和玛纳斯家族的先世唱起,一直唱完玛纳斯领导人民反抗卡勒玛克和契丹人黑暗统治的战斗一生。玛纳斯诞生前,统治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卡勒玛克王由占卜者处获悉:柯尔克孜族人民中将要降生一个力大无比、长大后要推翻卡勒玛克人统治的英雄玛纳斯。卡勒玛克汗王遂派人四处查,并把所有怀孕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一一剖腹查看,以便杀死即将诞生的玛纳斯。但在机智的柯尔克孜族人民的保护下,玛纳斯终于在阿尔泰的布鲁勒套卡依地方平安地降生。目睹人民的苦难生活,使玛纳斯从小就对外来的掠夺者充满了仇恨,他立志要为本民族报仇雪耻。玛纳斯还在幼年时,已成长为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他同情贫穷的人民,把自己家的财产分赠他们;他参加劳动,在炎热的吐鲁番耕种庄稼。他长大后敬重长者,信任贤能,团结了四面八方的勇士,统一了被分散的柯尔克孜各部落,联合邻近被压迫的民族,南征北战,使各族人民过上了欢乐富裕的生活。他被拥戴为汗王,成为当时被卡勒玛克奴役著的各族人民公认的领袖。后来,他不听贤慧的助手──爱妻卡尼凯的劝告,带着40位勇士(他最能相信的勇敢的英雄)和大队兵马,对契丹人的京城进行远征。玛纳斯在这次远征中被卡勒玛克领袖阔谷热巴依(Kongurbay)所败,身负重伤,回到塔拉斯后逝世,柯尔克孜族人民再次陷于灾难之中。
《玛纳斯》的艺术成就 《玛纳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卡勒玛克、契丹人的奴役,以及肃清内奸、惩处豪强、斩除妖魔、为民除害的斗争,表现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演唱玛纳斯《玛纳斯》的各部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颇多创见,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史诗中的丰富联想和生动比喻,均与柯尔克孜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相联系。史诗中常以高山、湖泊、急流、狂风、雄鹰、猛虎来象征或描绘英雄人物,并对作为英雄翅膀的战马,作了出的描写。仅战马名称就有白斑马、枣骝马、杏黄马、黑马驹、青灰马、千里驹、银耳马、青斑马、黑花马、黄马、青鬃枣骝马、银兔马、飞马、黑儿马、银鬃青烈马、短耳健马等等。史诗中出现的各类英雄人物都配有不同名称和不同特征的战马。史诗几乎包含了柯尔克孜族所有的民间韵文体裁,既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大量的习俗歌,又有不少精练的谚语。《玛纳斯》是格律诗,它的诗段有两行、三行、四行的,也有四行以上的。每一诗段行数的多寡,依内容而定。每个诗段都押脚韵,也有部分兼押头韵、腰韵的。每一诗行多由7个或8个音节组成,亦间有11个音节一行的。各部演唱时有其各种固定的曲调。
《玛纳斯》不只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例如史诗中出现的古老词汇、族名传说、迁徙路线,古代中亚、新疆各民族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大量有关古代柯尔克孜族游牧生活、家庭成员关系、生产工具、武器制造及有关服饰、饮食、居住、婚丧、祭典、娱乐和信仰伊斯兰教前的萨满教习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玛纳斯》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它从头至尾贯彻着这样一个主体思想: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被奴役的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佤族木鼓舞。
4、木鼓舞是佤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的佤族聚居区。佤族人民无论是砍树制鼓,还是建筑木鼓房,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歌舞不停。每逢节日或庆祝丰收时,人们也聚集在木鼓房周围,敲着木鼓起舞。现在常见的木鼓的全过程——取材、制作、娱乐、祭祀四部分组成,动作雄浑优美,富有激情。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独龙族的新村。
6、《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是维吾尔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成果,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知识延伸。
问题:通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课间听歌曲
学生列举,老师补充
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并出示资料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