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和中元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中元节的区别
一、祭拜对象不同
中元节
从古至今中元节的祭拜对象,已经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而有的地方把七月称为“鬼月”,所以“七月半”也就演变成了“送鬼节”。佛教徒每到中元节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会在这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以安抚亡魂。
清明节
清明节主要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祭祀形式多以扫墓为主。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墓地、骨灰庵等地举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
二、时间和起源不同
中元节前后几天可以烧纸 中元节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据忠德殡仪的了解,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其历史应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传说,而中元节就是由佛教的盂兰盆会发展而来的。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沈阳陵园网的了解到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中元节习俗
1、烧纸钱
主要是通过烧纸钱的方式,来祭拜祖先,让他们在阴间有盘缠,也意在让祖先保佑世人平安。
2、放河灯
中元夜放河灯的主要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亡魂和其他孤魂野鬼。
3、祭祀土地
用新米祭供,烧香向祖先报告秋成,并把香枝插于地上,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放天灯
放天灯意在用天灯把霉运放出去,飞的越高霉运就离得越远,还有一种说法是为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清明节习俗
1、踏青
从唐代开始,踏青就成为清明节期间最主要的主要风俗,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就是当时人们在清明节前后踏青的生动写照。
2、放风筝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据沈阳陵园网的了解到这一项目也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其在清明节放风筝的目的是为了放走晦气,解难消灾。
3、荡秋千
民俗流传,清明节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4、蹴鞠
蹴鞠类似于现在的足球,是古人在清明节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除了习俗不同外,中元节和清明节在祭祖的方式上也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清明祭祖主要是白天到过世亲人墓前进行扫墓、挂青、献花等方式进行祭祖,而中元节则不需要去亲人墓前,只需在傍晚一处僻静的地方烧一些纸钱和香蜡给先祖即可。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
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中元节做3事
一、祭祖
七月半在最初诞生之时,并非现今所说的“鬼节”,它原本就是一个专门祭祖的节日,主要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祖灵的崇拜,农历七月进入初秋,很多农作物成熟喜迎收获,为了庆祝丰收、酬谢大地和祖先的照拂,人们就会在这天进行祭祀祖先,在祖先的牌位前摆上新的稻米,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算是把丰收的喜悦分享给祖先,后来,中元节的说法盛行,民间百姓开始认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逝去的先人、亲人也就会重新回到阳间,探
望自己的后辈子孙,和家人团圆。故而大家在七月十五的前一晚就会开始准备,提前摆好供桌,到了七月十五的早上把祖先的牌位请出来,再把茶饭、水果等供品摆到供桌上,并点燃香火。这天的一日三餐都要供奉好饭菜、茶水,让先人吃好喝好再将其送走。
二、烧纸
在中元节,祭祖之后的有个传统习俗就是烧纸,当然现在为了环保是不鼓励大家这样做的,据民间流传,阳间的纸到了阴间可以当作钱用,因此人们为了让逝去的先人在冥界能有钱花,就会提前几日准备些金银的锡箔纸叠成元宝的样子,等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到先人墓地前祭拜完,压下一些黄纸,再专门把之前准备的金银元宝、纸钱等烧给先人,等所有纸钱彻底烧尽了才可以离去,若是不方便去墓地的,则会在晚上到十字路口画上圆圈,把准备的纸钱放在圆圈内进行焚烧,让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不缺钱,能够吃饱穿暖、不受罪,烧纸这项传统习俗虽带有些迷信的说法在其中,但也表达了后辈对逝去的先人、亲人的一种怀念、孝敬之情。
三、放河灯
“火里莲花水上开,乱红深绿共徘徊”,中元节里最美丽的民俗景象就是大家共放莲花灯,因是放在流动的河水之中,所以又被叫作放河灯。莲花灯以荷花作为灯底,荷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代表着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等高尚品质外,还有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而灯盏、蜡烛则有着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之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