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材解读
一、 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本单元是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 借水之清澈 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暗喻人要心灵澄明 就得认真读书 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只有思想永远活跃 以开明宽阔的胸襟 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 广泛包容 方能才思不断 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 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 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也接触过一些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三、 、说教学流程
本诗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 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板块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朱熹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不但勤奋读书,而且善于思考。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引出诗人,既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诗人及古诗学习的兴趣。】
版块二、通读诗文
1、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为)
指名读
2、这样读书只是达到了读书的第一境界,出示:读书的三种境界。(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诗只有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感受,谁能读出节奏来?(出示划有停顿的诗来)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3、诗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当我们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体会到诗的意境后自然而然就会了。
【设计意图:读准诗歌的读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读诗不仅要读准,更要
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本环节意图使学生确立这样的意识,读诗就要有滋有味地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