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14篇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优秀14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一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借助解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解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观察方位及顺序。)
    3、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2)、有感情诵读。
    4、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三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两位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李老师是一堂课只讲了《望天门山》一首古诗,而吴老师是将《望天门山》与《望洞庭》对比教学。作为一名
新手教师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也有了基本认识。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们深厚的功底。无论是简笔画还是粉笔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将简介放在了课堂的尾声才开始讲,从的自身经历出发去把握诗歌感情,进而讲出借景抒情,这一切都很自然,流畅。打破了我之前对古诗讲解时先题目再简介的传统观念,真的是受益匪浅。吴老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讲解,难度拔高后,依然能够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吴老师语文素养深厚,在课堂上展示了教育机智,为学生耐心解答。这也反映出吴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