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认识两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培养学生在文字中再生画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解结合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文意思。
2、注重在朗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羡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时间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1认识“亭”,了解《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静夜思〉的投影,问:谁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读准字音
2、纠错。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生字:亭
组词(亭子  长亭)
四、释题《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写景的观察点)
是谁独坐敬亭山?(李白)
试说诗题的意思:李白一人坐在敬亭山上观看。
五、理解诗文意思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众    闲  相看    厌
2、学生交流、质疑探究,自主学习。
3、订正答案:
从:众多,很多。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相看:互相观看。                厌:满足。
4、小组合作理解
“众鸟”指什么?(天上的很多鸟儿)
“尽”是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
“孤云”是什么意思?孤单的一片云)
“相看”是指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
“两不厌”是什么意思?(厌,满足。这里可以理解为“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的看着“我”互看不够。、
5、整体了解古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运云闲。”意思是仰望天空,鸟儿们向远去飞去,连影子也看不到了;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而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象在互相交换,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紧连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即诗人以为,世上大概只有敬亭山还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已。
六、感悟诗人感情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揉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主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正是这样,诗人才投身大自然怀抱,独自一人上山,寻安慰。
七、学生试述诗文的意思并从诗意中指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朝  李白
众鸟高飞尽,              知诗人
孤云独去闲。              解诗题
相看两不厌,              明诗意
只有敬亭山。              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望洞庭〉中生字新词。
2、理解 〈望洞庭〉诗意,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背《独坐敬亭山》
二、这节我们再欣赏一首写水的诗。板书:望洞庭
二、自我探究,感知诗的内容
一、把〈望洞庭〉多读几片。
二、看注释想诗意。
三、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1、读下面的字      庭    禹    相和(hu)    潭    螺
2、指名读〈望洞庭〉纠错。
3、作者介绍。
四、初步感知诗意
1、释题(作者望月下洞庭湖所见到的美丽景)
2、小组合作试述诗意。
(洞庭湖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潭水无风,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象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五、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研读诗文
1、出示月下洞庭湖挂图,说说画面描绘了一什么样的景。(朦胧、优美)
2、作者用哪些词语表现了景优美。(1)表示美好事物的词:湖光、秋月、镜、白银、  青螺  (2)表示颜的词:白、翠。
3、想象画面并口述。
4、词句研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秋,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安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潭水,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古人的镜子是用铜做的,表面要经过打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