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17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亦、宜〞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并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三首古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3.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4.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5.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6.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
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第【一】二句)
7.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8.(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9.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0.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的?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1.引读第【三】四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是在比高矮。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意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时,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诗文。
板书设计
天门、楚江、孤帆、日
(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2.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期间,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潋滟(liàn yàn)亦(yì)
淡妆(zhuāng)浓抹
【四】品诗句,赏诗景
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交流。
1.赏〝西湖之晴〞。
齐读诗歌第一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想象说话: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
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
2.赏〝西湖之雨〞。
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弥漫,隐隐约约,假设隐假设现……)
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景象?(山空蒙)(板书:空蒙)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想象说话: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
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山空蒙雨亦奇。〞
3.赏〝西子西湖〞。
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古诗。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总相宜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
指名说说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初读诗文,感受美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2.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读准字音。
3.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三】理解读,洞察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