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
壹|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山河”。《望洞庭》被编排于本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第三首。学生已经学习过《望庐山瀑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敕勒川》等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教学中要激活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联系与回忆,想象与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本首描写祖国另一处美丽风景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描写的是诗人秋天月夜下遥望洞庭湖所看到的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丽景跃然纸上。诗中为我们呈现出“湖光”和“月”的“和”,洞庭湖与君山的“和”,人与自然的“和”。全诗以一个“和”字表现出洞庭湖宁静和谐的优美意境。该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真可谓“诗中有画”。
这首诗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意境。三年级的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
思维为主,审美感知力不足,而这一点是学习这首古诗避不开,也绕不过的,必当引起教师的关注,应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贰|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2.通过聚焦关键字“和”,展开想象,体会比喻的妙用,感受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赏一赏、写一写、唱一唱等形式,感受我国古诗的魅力。
叁|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望洞庭》,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古诗。
教师:制作相应课件、准备写诗小卡片及学习单。
肆|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看图猜地名:大家来猜猜这是哪里?(庐山瀑布)你想到了哪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评价:你看到图想到了学过的诗句,真了不起!)再来猜猜这是哪里?(杭州西湖)你又想到了哪句诗?(生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评价: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
2.师:同学们,不管是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还是远近闻名的杭州西湖,都因诗人的青睐而更富魅力。就在一千两百多年前,位于我国湖南省北部的一个湖也被一位诗人所青睐,这个湖就是——洞庭湖。(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师:我们先来了解下洞庭湖。请你来介绍。
一生读资料。
师:听了介绍,洞庭湖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预设:洞庭湖非常大。)听着介绍,看着,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洞庭湖的壮阔之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的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去望一望洞庭湖,感受下秋天月光笼罩下洞庭湖的另一种美。(板书课题:望洞庭)
3.师:怎样地看叫“望”?
(预设:往远处看)
师:(指名)来,你来望一望洞庭湖,读读课题。
师:谁再来望一望?
4.读课题。(向远处望,再读)
5.我们来了解下诗人刘禹锡。(出示资料,音频介绍诗人)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二)朗读体会,感知诗韵
1.读正确,读通顺。(自由读、指名读)
师:了解了诗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现在我们循着刘禹锡的足迹,一起去游览下洞庭湖吧!请你翻开课本第75页,1分钟时间,自由地反复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流利,最好能读出它的节奏来。开始吧!
师:读几遍了?谁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都把字音读准确了吗?
(提示学生注意难读字“庭”“镜”“盘”和“山水翠”的读音,并引导学生带入诗句中朗读)
师:现在,谁能准确而响亮地朗读下这首古诗?(指名读)
2.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感受朗读节奏。(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我们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出味道来,听,就像这样——(播放录音)
师:你听出怎么读了吗?(预设:听出来了,有停顿。)你读。
预设1:学生读出了节奏:。
师评价:你的悟性真好!你读出了古诗的音韵美。让我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孩子们,我们合作来读,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开始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