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生从中受到美重陶。
重点: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
难点: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去领略洞庭美景。
2、板书课题,强调“庭”的写法
3.交流洞庭湖的资料。
二、读悟结合,让诗在读中飞翔
一读:字正腔圆
a、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读,正音
c、齐读
二读: 抑扬顿挫
a、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b.画出节奏读
c、举手朗读
三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品读前两行,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田一的画面美,感悟“和”
(1)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和”是什么意思?理解“镜未磨”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诗句,轻轻的读,读出柔和之美。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秋月的清辉静静的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无风的夜晚,谭面是那么的朦胧,是那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像一位仙女一样降落人间,多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令我们产生了多少遐想衙,这个“和”就是本诗的眼睛,即——诗眼。
2、品读后两句,从形、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的画面美。
(1)飞流直下三千尺,( )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 )是苏轼眼中的水,那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水是怎样的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理解“翠”的意思,扩写关于绿的词语。
(2) 重点品味“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比喻的修辞手法。
(3)激发想象,老师读,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禁赞叹道: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体会诗情:
联系诗中的景之宁静体会诗人胸怀之宽广,豁达。
八百里洞庭湖在诗人的眼中就是——同学集体背。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多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都曾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的经典名篇,请同学们整理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两相和
山水翠 宁静
宽广 豁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
美丽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
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