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概述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的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二、情与景的关系
从情与景的组合方式上看,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诗歌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收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
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因为目光所及处见到杨柳,才生发出悔恨思念之情。
(二)先情后景,缘情写景。
就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由情及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这也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惊心的不是花不是鸟鸣,而是因为作者内心充满着忧心伤感,离别愁怨。
(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 移情于景。
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浓烈。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诗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2. 借景抒情。
诗人的情感不外露,全部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
人寻味的功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3. 情景交融。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子《姜斋诗话》)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梅兰松菊、花鸟虫鱼、斜阳古道、梧桐浮萍、长鸿孤雁、长亭灞桥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承载着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情感。
(四)以景衬情,倍增哀乐。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或者是以乐景反衬哀情。
(五)以景结情,含蓄悠长。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于抒情,最后以写景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到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戴叔伦的《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感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景来收束,后两句全部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寂传神。
(六)以情结景,画龙点睛。
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当然,以上所列种种情景关系只是为了便于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几种方式兼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两者相互放生渗透,反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更美好的意境。
三、考点解析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一)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1. 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2. 内在关系
⑤以乐景写哀情。
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
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3. 怎样写景
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二)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
1. 定情感基调
古人作诗,情感无非两端:乐或悲。因此,在阅读时,首先通读全诗,准诗人的情感基调。
2. 明景特点
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并思考这些景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或意境。
在明晰景特点的过程中,在确定诗人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明确诗人具体的情感内容。
3. 析景情关系
景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先后关系,即先有情还是先有景,从而确定景情关系;思考作者通过景描写是如何表现或强化了此种情感的,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4. 整理思路,完成作答。
按照诗歌鉴赏的答题格式,整理思路,优化语言,完成作答。
四、例题剖析
古意 王融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定情感基调】
本诗作者抒发的是“悲”情。
【明景特点】
(首联)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尾联)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
明确:抒发的是女主人公对远行人(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是思人之情。
【析景情关系】
诗歌的开头触景生情,引起下文,尾联以景结情,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整理思路,完成作答】
诗歌的开头触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尾联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五、真题再现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8分)(2012上海秋)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______”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2016上海秋)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A. 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 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 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梦不再单纯总是乱纷纷是什么歌D. 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2017上海秋)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含蓄委婉    B.雄起瑰丽    C.高亢豪放    D.明快俊逸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