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中考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开出首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游客坐着它沿着西子湖畔游览一圈,绝对会充满正能量。
B.来自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杭黄高铁开通以来,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四个站点日均客流达9800人次,高峰期突破3万人次。
C.“塑战速决”是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旨在呼吁大家齐心应对塑料污染,降低其对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
D.在“蚂蚁森林”项目运行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在荒漠中种了将近5000万棵树,这些树木守护着中国近4万亩的土地。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祟    帷幕      云宵        沧海一栗
B.隧道    赃款      外甥        自顾不暇
C.姊妹    酝酿      奢靡        崭露头脚
D.誉写    绚烂      眷念        绿草如阴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喧  荟萃  文绉绉    真知卓见  信手拈来
B.仓皇  漫谈  脾气躁    矫揉造作  不屑置辩
C.呕气  账簿  三部曲    变本加厉  置若罔闻
D.座落  造诣  万户侯    脍炙人口  共商国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B.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平白如话,情感直率奔放。
C.他的作文向来是文不加点,不知该在什么地方断句,常常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D.三年来,我们跟语文老师相处融洽,相敬如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5.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王子》中狐狸告诉小王子的真理是:凡事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看的清楚,只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
B.《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走投无路,之后到二龙山落草。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的保姆,给“我”买回《山海经》,而“我”对阿长的感情也是从最初的“不大佩服”逐渐变化到最后的深切怀念。
D.《琐记》记叙了“我”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知道了“赫胥黎”,接触了“物竟天择”以及“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6.孝感市某实验初中将开展“弘扬中华文化,亲近传统书信”的语文活动,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孝感市某实验初中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
项目
年级
从未写过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七年级
94.4%
1.1%
4.2%
八年级
90.6%
5.2%
4.7%
九年级
88.8%
7.3%
5.9%
材料二:科技的发展,传播信息不再需要书信这种传统的形式,致使书信已经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遗憾!针对这种情况,国内顶尖视频制作团队成功制作了首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让观众体会到书信的魅力。节目开播后,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这种火爆网络的态势,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知道、提及、观看、分享、力荐。请阅读该校学生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并简述你的探究结果(写两条)。
探究结果: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材料二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对《傅雷家书两则》以及其它书信的了解,你觉得书信相比于、短信有哪些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默写。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__________,愁
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山西村村民生活自得、民风古朴,颇有和谐社会之风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词之美,不仅在传达情感之美,亦在蕴含哲理之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自然理趣;晏殊的《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则启示人们:美好事物的消逝固然无法遏制,但新的美好事物依然会出现。
8.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后面小题
1.请简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故事情节。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结合具体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二、阅读
9.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予得双雁于衢人,纯白,极驯扰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独无俦。因念白鹅正同,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但形体有大小,而泽飞鸣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容斋随笔》
[注]①衢:衢州;②扰:顺服;③俦:伴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又性亦相___________⑵如五日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得双雁衢人          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云壑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形体有大小,泽飞鸣则一    人不知杭州中考时间2022年具体时间不愠(《论语》)
D.雁不自知为雁            真无马邪(《马说》)
3.翻译下面句子。
逾旬之后,怡然同。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①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②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③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④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
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⑤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⑥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