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陇海大院用什么砬动了中国?
图片  ︳陇海大院老邻居看到大屏幕显示的他们的老照片都会心地笑了
文  ︳本刊特约记者 安英    图  ︳本刊特约记者 丁友明  张翼飞  唐强
2015年2月27日,是中国的农历春节正月初九,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一个让人高
兴和振奋的喜讯传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来自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爱心体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感动是温暖的话题,感动是蓬勃的力量。自2014年10月启动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选票近6000万张,郑州的陇海大院以690万张选票在参评的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位列榜首。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39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
郑州陇海大院用什么感动了中国?
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是央视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年终节目之一,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十三届,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先进人物,感动了亿万国人,评选活动上连天线下接地气,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这样表达对陇海大院的向往,她说,真希望我们家、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大院,对大院的向往其实就是对幸福感的向往。白岩松说,真希望自己住进这个大院里,这是一个郑州
的故事、河南的故事,更是一个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叫陇海大院,也是我们所有人期待生活的那个大院。
鲜花和掌声属于陇海大院,属于在平凡日子里铸就不平凡精神的河南人。郑州的陇海大院,为什么让两位著名主持人如何钟情?它用什么获得了网友的百万点赞?质朴厚重的中原人,如何深深地打动了国人,感动了中国?
陇海大院
郑州市民的美丽记忆
郑州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
图片  ︳老邻居们齐聚高新海家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看到自己的镜头都兴奋不已
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当年负责陇海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的比利时专家和中国专家,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詹天佑就曾以陇海铁路建设工程项目顾问的身份在此工作过,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有关铁路桥梁修建的一些难题。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陇海大院的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院常说:“夏季,院内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大院,再次引人注目、走上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是源于这里居住着一个名叫高新海的居民,他和他身边众多好战友、好邻居用39年的爱心坚守谱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
今年64岁的高新海历经了人生诸多磨难:1976年在沟赵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从高新海患病之时起,围绕高新海身边自发形成的爱心体开始了一场爱心接力,他们从少年到白头,
不离不弃:青年时期,他们陪伴患病的高新海上北京下武汉四处求医;中年时期,小伙伴因为上学、工作等原因搬出大院,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大院第二代居民和新搬进大院的邻居又自觉担负起照顾高新海的义务;如今步入暮年,这些当年的同学、战友、邻居大多退休在家,他们聚在高新海身边,像青年时一样照顾着病瘫在床的高新海,继续他们年青时做过的爱心故事,精神互助心灵相通,共度人生中夕阳晚霞的美好时光。
遭遇不幸
小伙伴同心抗争
高新海的人生是一出标准“反转剧”,25岁那年是分水岭。
1971年,响应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高新海和同院的同学及小伙伴到郑州郊区的沟赵农场当知青。高新海阳光开朗,热心助人,是个标准的男中音,因在家排行老三,大伙喜欢叫他“三哥”。
郑州恢复正常还要多久
青春,正是风华正茂的季节,正是对生活热情高涨的年龄。高新海尤其令人羡慕,他是铁路少年足球队的守门员,喜欢踢球,热爱交友,走到哪里都是人的中心。仿佛上天有意考验这个爱笑的青年,1976年,高新海25岁,这年春天,他和伙伴们进城积肥,途中突然淋雨感冒发起了高烧,经省内及北京专家奋力抢救40余天才得以退烧,但颈(锥)七胸(锥)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从此瘫痪卧床。
医生诊断高新海患的是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这是他们从未听过的一个疾病。从一个健康、开朗的小伙子,转眼间变成了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高新海的世界一下子坍塌了。
高新海的父亲远在乌鲁木齐机务段当火车司机,无睱顾及生病的儿子,照顾高新海的责任落在了高新海的大哥高新生、二哥高新民身上。两位哥哥立即向单位请假,带着高新海走上求医之路,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
到河南医学院,到北京协和医院,他们始终陪伴左右。为了照顾高新海,二哥高新民耽误了
自己的婚姻,直到32岁时才结婚。1983年,高新民患上肝癌,带着对高新海的无限牵挂离开了人世。患有直肠癌的母亲又担负起看护任务。1998年,妹妹高新霞主动从单位申请提前“下岗”,接过了照顾哥哥的接力棒。
母亲年迈妹妹年幼。在高新海和他的家人携手抗争命运的同时,高新海的同学、战友、邻居也投入了帮助高新海抗击病魔的战斗。他们和高新海的哥哥一起,用架子床拉着高新海在郑州铁路医院、河南医学院等省会医院之间辗转求医。高新海还清楚记得当年小伙伴们推着他奔跑的情景:体弱瘦小的小生(孙豫生)背起体重远重于自己的高新海,远赴北京协和医院,求医途中,他跑丢了一只自己花26元刚刚买的新皮鞋,几位同伴渴了喝白开水,饿了啃干粮,但为高烧中的高新海降低体温,冰棍一根都没有少买。
不知岁月愁滋味的陇海大院小伙伴,他们不相信高新海会被病魔击倒,无法接受高新海病瘫在床的情况,到处寻治病的良医。听说武汉的医院能高新海的病,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说走就走,背上高新海乘火车、坐汽车到武汉。人手不够,院内的邻居樊石头关掉自己的小卖部,一陪就是一个多月,顾不上家中还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的妻子。
刚得病的前几年,常三(常思军)、小贵(王金贵)、小生(孙豫生)和樊跃(石头)出力最多。在铁路中心医院住院时,四人天天守护在病房。在陇海大院,谁都知道戴眼镜的孙豫生最爱干净,但就是他,却天天把头探到床单下,一盆一盆为高新海倒大便,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高新海的病没有起,伙伴们又把希望寄托在康复训练上。四人一组,两人架胳膊,两人拉腿推背,每天两次,坚持不懈……他们期待有一天,高新海能恢复健康,球场上那个帅气的小伙伴,能够和他们一起重新奔跑在足
球场。
爱心接力
39年真情相守
六年时光里,日子一天天继续,小
伙伴们没有想到,高新海的病怎么治都
治不好,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从生病时
四处求医,转入到病床前的日常陪伴。
1982年前后,常思军等人因为上班上学
等原因先后走出了陇海大院,邻居张海
龙、孙继成、许兰生等又接过了爱心第
二棒,担负起照顾高新海的任务。他们
为高新海办理工伤鉴定、报销医疗费、
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帮助他送走了早逝
的二哥,殡葬了高新海善良的父母双
亲。
王志平(小毛)眼睛不好,提前退
休后便成了高新海家的常客。他养了一
条狗带路,每天吃完早饭打开门,狗一
溜小跑,带着他就去高新海家里,“这条
路它都走熟了。”王志平说,他和高新海
两个人一个眼好,一个腿好,出去逛街是
一对好搭档,“我推着轮椅,他给我指着
图片  ︳2月22日农历羊年正月初四,陇海大院的邻居们同高新海一起过大年。
路,郑州的大街小巷我俩都逛遍了”。
邻居老贾(贾留成)、杨继增也是高新海家里的熟面孔。老贾每天都要到高新海房间里转一转,早上起床洗漱,他为高新海打来一盆洗脸水,倒一倒便盆,出门买菜时顺手打一瓶酱油买一份青菜送到高新海家里,闲暇无事时,陪伴高新海说话聊天已经成为习惯。
高新海家原住在二层楼上,为其出入方便,孙豫生与伙伴们一起捡来破旧碎砖,大家动手和泥在楼下盖起了一间小屋,冬季的烤火用煤,大家在废弃的锅炉煤渣中一点点捡。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间小屋成了高新海的新家,也成了伙伴们的乐园。
高新海的家里从不上锁,邻居们进进出出就像自己家一样。伙伴们围绕在高新海身边,忙点这干点那,高新海啥时候该吃药,啥时候换煤气罐,大家比他记得还清。院里有一名叫陈会云的保洁员,还有孙磊等年轻人,也加入到这支爱心队伍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帮助高新海,时间长了就慢慢形成了各自的角定位,他们成了高新海身边的“八大员”。那就是“勤务员”常思军:他是陇海大院的居民,在郑州铁路公安处工作,高新海有什么大事小情都爱和他商量,大家想搞什么活动,他负责指挥协调,都能井然有序。
“卫生员”周喜荣。周喜荣退休前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她承担了日常为高新海打针换药的义务,她还经常和他聊天谈心,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儿子任韬,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接过了照顾“三伯”的职责。
“护理员”樊跃:与高新海是小学同学,10岁那年和高新海一起进入了铁路少年足球队,他担任队长,高新海是守门员,一起训练比赛结下了深厚友谊。退休后,他一天两趟,像上班一样准时准点地来陪伴老伙计。
“理发员”赵新义:外号“老扁”的赵新义有一手理发的好手艺,高新海踢球时,他是忠实的粉丝,高新海瘫痪后,他就成了高新海的专职理发师,这么多年来,高新海看上去总是清清爽爽,发型总是纹丝不乱。
“搓澡员”王志平:因为眼睛工伤,王志平提前退休后就主动承担起陪高新海洗澡的任务。每次洗澡,都是高新海坐着轮椅,他在后面推,一起来到附近的苗圃澡堂,先把高新海从轮椅上抱下来,脱衣服抱进大池,搓背洗干净后,再穿上衣服抱上轮椅,然后推着回家。一洗就是10年,直到苗圃澡堂关门。
“炊事员”孙豫生:孙豫生外表文气,喜爱做饭。陇海大院的老邻居们,每年正月初四在高新海家聚餐,都是孙豫生掌勺。而自己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他也不忘让高新海分享。今年高新海搬到幸福路5号院,老邻居们吃团圆饭,依然他是大厨。
“采购员”贾留成(邻居,退休): 在陇海大院居住时,他几乎每天都要到高新海床边聊聊。买菜时,帮他捎上一把;打酱油,给他带上一瓶;看到高新海缺什么生活用品,给他悄悄补齐。
“联络员”井勇:井勇是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陇海大院社区主任,在陇海大院工作已经8年,陇海大院的事他总是热心耐心地张罗着,邻居们有事总是先叫他,他自然而然也成为陇海大院的“联络员”。
从青年时期高新海患病开始,这些小伙伴自己也没有想到,日历翻过了39本,142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相亲相助,紧紧握在一起的手,就再也没有分开。
坚守信念
让阳光照进心房
一叠老照片,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着,每当家里有第一次上门的客人时,高新海都会郑重地拿出来。
那是他和少年足球队的合影,小小的黑白照片,大家很容易认出,照片中笑得最灿烂的那个就是高新海。简陋的场地,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球衣,那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从25岁突然倒下的阴云密布,到39年后依然是阳光灿烂的笑
容,高新海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才将那一个个磨难化作雨后的美丽彩虹?高新海生病前是铁路少年足球队的守门员,得病后成了别人不抱就不能动的“废人”,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高新海说,当时“真不想再活下去,就是个累赘”。“绝望到连眼泪都没有”。
为了缓解高新海的心理压力,住在对门的常思军摸准了他的心思,跑过来和他挤在一张床上,每天召开“卧谈会”,从喜欢的邻家女孩谈到激情世界杯、从球星马拉多纳谈到人生责任,用丝丝入扣的真情话语化解高新海心中的忧伤。有一段时间,高新海枕头下面总是压着,而且量越积越多,杨继增看在眼里,带着出生刚满月的女儿住在高新海家,帮助他打消了软弱轻生的念头。
高新海喜欢足球,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当年的球友和陇海大院的邻居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高新海家,他们买来啤
急事去哪,他可以随时接送。“他们帮我,我也能帮助他们了!”闲不住的高新海但凡有精力,总要回报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见过高新海的人,无不被他的笑容所感染,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乐观的笑。高新海说,是小伙伴给了他好好活着的勇气,给了他滋润心田的阳光雨露。而大院的居民孙磊却说,高叔的笑容始终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家,每次来他都跟大家聊得很开心,很少抱怨,院里的年轻人喜欢到高叔身边去,是学习高叔的处世观念和人生态度。
写好故事
郑州日报的深情讲述
在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现场,陇海大院爱心体是最后一个登场的。当他们中的代表走上红地毯走向颁奖台时,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郑州市民对陇海大院并不陌生。这个充满温情和温暖的故事,在市民日常
酒,带点小菜,有时连老婆孩子也一起带来,与高新海一起看世界杯比赛,分担风雨,分享阳光,把每一次相聚都过成一段有故事有快乐的时光。
为了让高新海出门看看外边的世界,让他的生活不枯燥单调,高新海患病后,邻居和战友凑钱给高新海买辆柴油三轮车,他们在高新海的房间门口修了一条带坡度的道路,三轮车可以直接开到病床前。邻居说:“有了这辆车,他能开着出去转圈,心情就会好一些。”
柴油车开旧了,同伴们又筹集资金,将高新海的“坐骑”换成了电动三轮摩托车。高新海说,虽然是病瘫在床,但这些年郑州有啥新变化,他都没落下。紫荆山大楼开业,邻居们推着他逛商场;遇有足球赛,球友们把他推到火车头体育场;他爱去公园、郊外看风景,也爱在球场边上给老队友们助威。
大伙筹钱买的车不仅成为高新海的代步工具,而且让高新海到了自己
的价值,高新海无意中发现,邻居有个
图片  ︳高新海每次上车下车都是邻居们抱上抱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