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作者:王洪鹏 周广刚
来源:《中关村》2021年第11期
作者:王洪鹏 周广刚
来源:《中关村》2021年第11期
太原旅游
1840年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寄希望于科学救民族于危亡、携民众出水火。在这一过程中,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不仅
形成了科学救国和科学立国思想,而且注重科学家的作用。他们认为“科学家之精神,在寻求真理;科学家之目的,在造福人类。故能称得起科学家之人,不独其在专门学问上,有精深之造诣,而其道德人格,亦必高尚纯洁,有深邃之修养。”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近代科学技术背景或较早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他们对于在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比其同代人理解得更深切更全面。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宣扬“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革命老人徐特立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写道:“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所以,前进的政党必然把握先进的科学。”
适合农村致富项目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科学家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欧美学有所成的一批科学家,他们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
全国人民创造一片新天地,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怀抱,体现了倾尽所学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邓稼先从美国回来,领导他谈话干核武器事业,他毫无异议,并说“这件事很重要,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物理学家彭桓武是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彭桓武回国前,有人问“国外条件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回国?”彭桓武回答:“我是中国人,我要是不回国,你再问我为什么!”
交换余生歌词 爱国主义精神对科学家研究方向有着指引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中国近现代波澜起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一些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获得者丰富而跌宕的人生经历。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黄昆、叶笃正等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时代洪流,放弃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学术专业选择,从国家需要出发选择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利国利民优异成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
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总共有90多种。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都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阐明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000年至2020年以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已经颁奖18届,共有33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也由最初的500万元提高至800万元。其中,2004年和2015年空缺,2002年、2006年、2014年仅评出一位获奖科学家。空缺并不意味着没有,当年的空缺仅仅是客观的评选结果,足以表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为严格的评选流程。
红诗人数学家谷超豪(1926年—2012年)院士的一生就充满了传奇彩。谷超豪出生于浙江温州,家境殷实,5岁被送入私塾开始习字,7岁就读于温州瓯江小学,11岁考入温州联立中学,第二年转入温州中学初中部。此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温州中学的爱国学子们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谷超豪的大哥谷超英,身为温州中学高中部学生,是学校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受哥哥的引导和启发,谷超豪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并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他秘密参加了温州中学党组织领导的读书会,利用年龄小不引人注目这一优势,帮助高年级的进步学生们传递会议资料、站岗放哨。他加入了温州中学抗日宣传队,离开城市到艰苦的农村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唤起民众。
江西景点 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光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更加积极投身革命之中。根据党的指示,谷超豪和同学们利用夜幕做掩护,在温州城里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思想。在时期,谷超豪受党的委派在温州大罗山开展地下工作,宣传进步思想。在敌人追捕时,他凭借老乡的帮助,隐藏在乡亲家里得以逃脱。自古英雄出少年。经过艰苦斗争的岁月淬炼,谷超豪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
1943年,谷超豪就读于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大学期间,面对残酷的对敌斗争,他依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因此他只能靠挤出来的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谷超豪在浙江大学从事学生运动、科技界统战和行政工作,几乎成为职业革命家。1951年,谷超豪回归数学研究,主动服务祖国建设,多次调整自己的数学研究方向,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三个领域都成就斐然。
2010年,谷超豪先生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6月24日,87岁的谷超豪先生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仰望星空,我们仿佛看见那颗明亮的“谷超豪星”,指引着数学后辈学者不断前进。
黄昆(1919年-2005年)是世界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不仅完成了物理学界的两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还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的半导体科研和教育事业,为祖国科学的发展呕心沥血,启迪众生。
1944年,黄昆被“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录取。1945年至1948年,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莫特教授,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在博士期间,黄昆就完成了3篇论文,其中最有分量的是“黄—漫散射”,开始在理论物理方程上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十月一日国庆节
在国外学术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并没有使黄昆以此自满。他仍然心系祖国,对于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心怀远大的目标与志向。1947年4月,黄昆曾经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探讨了他们那批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当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国,还是暂不回国?一方面,“看国内如今糟乱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响,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有挽于政局”;另一方面,“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黄昆写道:“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 a difference(还是有区别、有影响的)”。杨振宁一直珍藏着这封信,从通篇繁体字与英文单词的杂糅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饱含爱国热情、
远赴重洋求学深造的科学青年写信时郑重而诚挚的模样。这种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满怀热爱、自觉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历史使命的万丈豪情,仍然让我们感动。
困难的反义词 1951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发展过程中更是急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时,黄昆毅然中断了多年游学生涯,义无反顾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和美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回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投身于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这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在他70华诞时赠送的对联内容。这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56年,为了推动国家半导体科技的发展,黄昆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创建了五校联合的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专业,担任教研室主任,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半导体技术的栋梁之才,他也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黄昆曾说过:“近些年来,新闻界的人士多次问我:‘你没把研究工作长期搞下来,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一直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我事业上的牺牲,因为搞教学工作并没影响我发挥聪明才智,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了才干,实现了自身价值。”这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写照,真正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与世长辞。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4863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黄昆星”。半个世纪以来,黄昆先生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阴晴雨雪的天气是怎样形成和记录下来的?天气预报的制作和播放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国从无到有的气象理论和天气预报的形成,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他就是叶笃正院士。叶笃正是著名气象专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他名字的由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