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娱令”到“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歌曲名单
从“限娱令”到“中国好声音”
要:今年年初的“限娱令”着实让各大卫视一度“阵脚大乱”:选秀节目受到限制,娱乐节目要远离黄金时间……在坊间各种猜测、质疑,或者是赞成、支持的声音之后,中国的娱乐节目却也在“限娱令”中,寻各自出路,各大卫视的对策各不相同。而今年的《中国好声音》则是在各种选秀节目大潮沉寂之后,又一颗“卫星”。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好声音》通过新颖的操作手段、营销模式、系列炒作等,实现了一个产业链的盈利。
关键词:限娱令;中国好声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47-02
一、“限娱令”核心内容及观点
(一)“限娱令”核心内容
今年年初,“限娱令”正式生效,核心内容为:各卫视在晚730- 1000黄金时间,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并限制港台艺人;各台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全国选秀节目每年不超过10档等。
(二)个人观点
从背景上看,在“限娱令”出台之前,广播电视媒体上充斥各类娱乐节目:从《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到连续火了好几年的《快乐男声》、《超级女声》。一开始,这些节目的确是增加了观众的观看选择,丰富了观众的日常生活,而国外也早已有类似的娱乐节目,从尺度上看,较之国内更甚。所以,这些节目在刚开始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件好事。而随着节目组慢慢的摸到“关键”,寻到让节目红火的“路线”,各种恶意的炒作,蓄意的谋划,大打“亲情牌”,使节目之间的竞争变得恶化,从而导致观众们不再关注节目本身的好与坏,而更愿意将那些“话题”变成生活中的“乐子”。
“限娱令”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总局即时喊了“咔”。我想,这也就是“限娱令”出台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各大卫视的节目的火热程度,远远高于cctv的娱乐节目。因为后者总是在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禁锢于长久以来的“正派品质”,忽略广播电视发展的趋势,忽视了大众的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cctv也是因为不愿意参与“恶俗的炒作”等等,而失去了吸引力。而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则缓解了cctv的燃眉之急。
但是,“限娱令”中“各台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表面上看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但我认为,这样的规定显得刻板。如果真的是为了限制娱乐节目,那么为何要重提道德。可见限娱令的目的并不单纯,但是娱乐和道德两者并不是你存我亡的。而值得思考的是,告别了娱乐的电视节目真的能担当起道德建设的重任吗,恐怕不能。
而限娱令范围是否过窄?此次限娱令中主要针对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不在要求之列。可见限娱令确实有失公平。一个出发点上就不公平的条款,在落脚点上也难以坚实。事实上,目前国内娱乐节目较多的卫视不外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几家。纵观整个限娱令的内容,确实有为他们“量身定做”之嫌。另外,限娱令直指卫视频道,但是我们了解大众媒介的形式并非只有电视,影响社会娱乐泛滥的媒体还有网络,广播和报纸。如果广电总局真的下决心整治娱乐过度,为何只盯着电视不放?
《娱乐至死》中有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们目前也许正在限制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但是也有可能正在走向另一个让人恐惧的文化监狱。娱乐罪不至死,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二、娱乐节目的成功及问题(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一)背景
选秀节目从2005年开始的《超级女声》,经历了较为火热的阶段,但随着各大电视台都想在“选秀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都纷纷开办这样的节目,却导致了这类节目的下滑态势,原因有几点:一是千人一面、枯燥乏味,都逃不掉是几个评委,一堆选手,逐层晋级,这样的模式;二是格调档次过低,炒作无非就是毒舌和绯闻,观众有“看厌”的心理;三是价值观混乱,各种拜金主义、物质欲望横行。
(二)成功的原因
1、关注现实和重视品质
718日《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播出后,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公开表态:“以前那么多纯选秀、纯音乐评论节目,为什么不火?《中国好声音》火,就是(因为)导师是顶级的,来唱歌的老百姓的声音也是顶级的,这个节目做到了关照现实和注重品质。”
2、全方位的引进
另一方面,《中国好声音》是一个“进口”的节目,是指《中国好声音》是在欧美大获成功的《the voice》制作的大型专业音乐节目的中国版,由浙江卫视引进。
浙江卫视此次的引进是全方位的,有一份完整的剧本大纲和产品说明书,包括前期准备、内容安排、导师选择、学员挑选,现场音响的安装和调试,灯光的彩、明暗的调校,甚至接线的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和严谨的制作流程,编导手记等也一一罗列。
the voice》要求四位导师在个性上有差别,四位导师中要有两个一线大牌,在流行音乐领域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好有一位是女性,在美国版里的女性是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中国版选的是那英,和她搭的是刘欢。模式方还要求有一位是年轻人熟悉、现在还活跃在歌坛上的歌手,所以选了庾澄庆;第四位要为大多数人所知,音乐历程比较坎坷,与台上的学员有更大的亲切度和贴近感,由此选中杨坤。“《中国好声音》的模式力量在于,导师在节目中还原为普通人,他们爱才如命,毫不谦让,出手争夺有天赋的学员,原先远离大众的歌手变成了十分亲切的角,他们的地位越高,颠覆性就越强;学员只要被一个以上的导师选中,就由被点评的学员变身为主动选择的角,师从一位导师已经不易,何况可
以在四位知名导师中决定自己的归属。”星空卫视《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如是归纳。
3、节目的故事性运作
《中国好声音》考虑到中国观众还喜欢听故事的收视习惯,增加了更多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这是与原版有所不同的本土化改动。
让学员讲述故事并不影响导师的抉择,因为只有等导师选择完毕之后,才有机会了解背后的故事;但观众会记住这个学员,好的声音应该被人记住,人也应该被观众记住。这一调整得到了模式方的认同。
4、商业化营销手段的成功
《中国好声音》参考了英国版的成功经验:英国版在苹果专卖店提供参赛歌手歌曲的数字音乐下载,每首歌曲0.99-2.99英镑不等,并且收回了成本。《中国好声音》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一项具有中国特的服务,提供学员演唱歌曲彩铃下载的业务,同时也让学员接受市场的检验。为此,《中国好声音》买下了所有参赛学员演唱歌曲的使用版权,耗资不菲。
《中国好声音》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将为导师选中的优秀学员制作专辑,国内外演唱会巡演的计划也都已经排上了日程。
左面的表格是《the voice》(荷兰版)、《中国好声音》和《中国达人秀》在营销上的对比(摘自《南方周末》)
(三)存在的问题
1、本土研发能力的不足
成功的娱乐节目,如《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等,都是依靠“进口”国外已经成熟的节目形式。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可以丰富国内百姓的娱乐生活,但是“拿来主义”会削弱我国电视的原创能力。所以加强自主研发的工作,才是抓住中国娱乐节目发展的关键。
2、不断出现的恶俗炒作和恶性竞争
节目多、市场固定,肯定会造成节目间的竞争。但是在节目中不断出现的“拜金主义”、“物质欲望”却是对观众一种错误导向,并且由于广播电视传播的特点,这种传播效果会被不断
的放大,对社会的恶劣影响不容小觑。除此之外,节目组的故意炒作行为,目的是增加节目的收视率,但是却以牺牲节目参加者的名誉或者隐私为代价;而有的节目组甚至未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就肆意炒作宣传,干扰了正常的舆论秩序。
3、商业运作的不成熟
从《超级女声》短信投票的开始,娱乐节目的商业运作发展就开始了,而后来的短信投票模式因为混乱而被叫停。再到后来的商业发展就是投票、微博、见面会……流于这样的形式。但这样的模式并未得到正确、完整的发展。
直到现在,整个商业运作模式也只是“小打小闹”,整个市场体系和运作规则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
三、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中国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应该要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合理竞争,规避掉恶性的竞争;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建立完整的商业运作流程。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娱乐节目的发展,也适用于其他各类节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