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为何不考“借景抒情”,而偏爱考察“乐景写哀情”?[5篇模版]
第一篇:高考诗歌鉴赏为何不考“借景抒情”,而偏爱考察“乐景写哀情”?
高考诗歌鉴赏为何不考“ 借景抒情”,而偏爱考察“ 乐景写哀情”? ?
《诗经》是中国现 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中最为常见的“ 比兴”手法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无论是“因情寻景”的“比”,还是“缘景生情”的“兴”都使得“景”与“情”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在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变现手法便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小学、初中考试比较容易涉及到“借景抒情”,但是到了高中,考试古诗景情关系的时候就再难见到“借景抒情”了。反而“ 以乐景写哀情”却屡见于考试答案当中。
下面略举数句古诗加以说明。
0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诗经》
《诗经》中的这句诗描写的是离别的场景。杨柳依依的季节本是躬耕田野之时,合家踏青游春之季。然而战乱迫使人们不得已离家行役,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青青,柳条随风轻舞,仿佛送别之人轻挽离人臂膀不忍分别,景物彩明丽,情感哀伤低回,景愈欢快,情就愈加悲伤。
02。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写思妇之思。妇人居家,夏日采莲江上,心情本是欢快的,可当收获满满的时候,喜悦的情感却戛然而止,所采莲花却无人可赠,所采莲蓬也无人可烹,于是眼前的碧波芳草对于思妇而言便是“ 乐景写哀情”了。考编制
0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虞美人》李煜
李煜的《虞美人》被称为“绝命”词。是李煜亡国以后的作品,“春花秋月”本是极美的事物,但对于阶下囚的李煜来说,往事已矣,春花秋月依旧,这种情感的变化与春花秋月的永恒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是乐景衬哀情。
04。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 《蜀相》杜甫
诸葛亮与刘备有君臣相得之谊,这种君对臣信赖和倚重是后世文人渴望而不可及的,于杜甫而言更是奢求。所以诸葛亮在杜甫的心目当中是让他敬仰的高山,可是凭吊蜀相祠堂,他没看到香火鼎盛的情景,没有遇到像他一样前来凭吊的路人,看到的却是台阶生碧草,黄鹂隔叶啼。若是赏春这必然是春光泛滥的美景,但对于心存仰慕之心前来凭吊的诗人而言这份乐景早已成了荒凉的代表,让他觉得刺眼心伤。
05。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长恨歌》白居易
唐玄宗经安史之乱而幸蜀,路途之上看到的青山绿水与逃亡路途上的悲凉格格不入,此时再美之景已然没有了携贵妃出游时的欢愉,美景只会让玄宗不时的追忆往事,而往日的喜悦只会让落难帝王的此刻更加无奈,这样一来美景竟成了触发哀情的媒介。
0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渭城曲》王维
雨后澄澈的天空和洗去尘埃的青砖绿瓦,以及青青柳总能带给人们舒爽的感觉,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不合时宜的送别让大好的心情一扫而光,离别的不舍涌上心头,清新的美景让离别之情变得更加浓郁。
07。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杜甫《绝句》
杜甫一连用了数个表彩的词语来刻画眼前所见之景的绚烂夺目,可是赏春带给诗人的确是春归无望,赏春之余还是逃脱不了伤春的命运,叹今春又过,年复一年,归年无期,此诗亦是乐景写哀情。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乐景写哀情”景与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其实它应该属于景情关系中一个较为细化的分支,而大多数诗歌涉及到景情关系时都难逃“借景抒情”,而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察不再那么笼统,所以相对具体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就成了高考考查的对象。
第二篇:诗歌鉴赏景情反衬练习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赏析“此情唯有落花知” 一句的妙处。(5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6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金明池。③鹓(yuān)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飞盖:疾行的车辆。
3.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6分)
4.“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5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5、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6分)
6、“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6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①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②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②斩楼兰”典出《汉书·傅介子传》。据记载,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恋他所献金帛,傅介子于是引诱楼兰王到帐中,杀死楼兰王。
7、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首联在表情达意上极尽妙处,请简要分析。
8、请分别谈谈本诗颔联、颈联、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情技巧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浣溪沙》参考答案:
1、我的情感只有落花知晓,该句采用拟人(移情入景)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写出
我只能视落花为知己,满腔愁苦无人诉说,表现了作者思念故旧亲人和孤独寂寞的感情。(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思念故旧亲人和孤独寂寞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千秋岁》参考答案:
3、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虽美,但词人远在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反倒勾起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意对即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