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共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历史 时期 | 中心任务 | 主要活动 | 结果影响 |
1921.7-23年 | 建党 制纲 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 召开一大 二大 劳动组合书记部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第一次工运高潮 二七惨案 认识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1924.1-27年 | 联合国民党 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军阀的统治 | 召开三大 参加国民党一大 领导工农运动 发动反帝斗争 参加支援北伐战争 |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国民大革命兴起 |
1927.8-34年 | 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有你的地方是天堂歌词召开八七会议 举行三大武装起义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制定土地革命路线 开展“反围剿”斗争 | “星火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
1935-36年底 | 战略转移 争取国内战争 向民族战争转变 致力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 遵义会议 完成长征 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发表八一宣言 召开瓦窑堡会议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高涨 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937.7-45年 | 联合国民党 实行全民族抗日 | 防御:洛川会议 开辟敌后战场 相持:回击反共活动 巩固统一战线 坚持抗战 根据地建设 反攻:召开七大 号召全国反攻 主张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 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维护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打败日帝 抗战胜利 |
1945年8- 46年6 | 争取和平民主 反对内战独裁 | 进行重庆谈判 参加重庆政协会议 | 签订双十协定 通过政协决议 争取政治上主动权 |
1946.6-49年 |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建立新中国 | 防御:粉碎全面与重点进攻 反攻:内线收复失地与外线反攻结合 决战:三大决战 渡江战役 | 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北平政协召开 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1949-52年底 |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 追歼残敌 剿匪作战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大力发展农业和工矿业生产 | 巩固新生政权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节假日值班制度 |
1953-56年底 |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 实施一五计划 进行三大改造 召开一届人大 制定宪法 |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初级阶段 |
1956-66年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 召开八大作出科学论断 反右扩大化左倾错误开端 三面红旗左倾错误泛滥 反右倾运动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纠左 |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成就与失误并存以成就为主 |
1966-76年10月 | 搞阶级斗争和党内路线斗争 | 发动文化大革命 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挫折与损失 |
1978-至今 |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 极大解放社会生产力 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提高 |
【形成认识】
阶段 | 原因 | 表现 | 危害 | 纠正 |
国民大革命时期 | 中共处在幼年阶段 缺乏理论素养实践经验 中共三大领导权问题 共产国际的影响 |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 陈汪宣言 | 国共合作破裂 大革命失败 | 召开八七会议 发动武装起义 开展土地革命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对右倾错误的痛恨 八七会议滋长左倾 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 王明等对国情缺乏客观分析 |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一个中心(城市中心论) 三个主义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 召开遵义会议 进行整风运动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背离八大决议 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缺乏建设实践经验 苏共二十大影响 | 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58年三面红旗与“四风” 59年反右倾运动 | 三年经济困难 阶级斗争扩大化 |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
十年内乱时期 | 表示绿的词语小农经济封建意识影响 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 反革命集团利用 民主法制不健全 | 政治上夺权风潮全面内战 经济上交通堵塞产值下降 思想上“四大” | 文化大革命 |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六中全会 |
一、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
二、中共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
史实 | 内容 | 影响 | 备注 |
整风运动1942年 | 反对主观主义(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党风) 反对党八股(文风) | 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
七届二中全会 | 两个务必,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 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创造条件 | |
建国初,三反运动 | |||
整风运动1957年 | 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 反主观主义 | 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为“反右派斗争” |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 |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
三、中共的农村和农业政策总结与归纳
时期 | 政策 | 内容 | 意义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土地革命 |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
抗日战争时期 | 减租减息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 |
解放战争时期mba如何报名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
过渡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 研究生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
十年探索时期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 | ||
四、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时期 | 背景 | 内容 | 影响 |
过渡时期: 1953年 | 新政权巩固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 “一化三改造” |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同时并举。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 |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苏共二十大召开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 片面求快,急于求成,轻率发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工作重心伟大转移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施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 |
认识: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坚持发展的观点:每次失误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正确看待党的失误和成绩。 | ||
时期 | 政策 | 依据 | 影响 | 备注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大革命) | 同国民党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支持 下的北洋军阀矛盾为主要矛盾 | 第一次合作建立 工农运动迅速发展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国共关系的演变: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演变过程: 分立─ 合作─ 对峙─ 合作─ 对抗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 开展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 大革命失败 国共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 土地革命兴起 | |
抗日战争 | 与国民党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第二次合作建立 取得抗战胜利 |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 | ||||
五、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例题评讲】
一、2003年7月1日,是中共成立八十。八十二年历程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据此回答:
(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
(3)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
(4)请指出中共到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答案:(1)思想、理论。(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
在的分歧和矛盾。(4)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认识。
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什么作用?
(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分)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罗斯福新
政,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3分)
(2)成功的调整:1950-1952年的,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城市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