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试卷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2年山西省临汾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为什么坚决、真诚地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已经并继续的历史证明,就是“和而不同”。其不仅是中国,也将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文化底蕴。
著名学者王中江先生曾引用《庄子•则阳》中关于“同异关系”的讨论,指出事物的多样性具有创造力,差异性和多样性就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同时提出,融合多样性的东西能够产生出新的东西;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就叫做“和”。如果说将不同和差异的东西统合起来就是“共同”,那么“共同”与“同”的内涵就是有区别的,即“共同”是多因素的“和”,而“同”只是单一性质的事物,于是就有了“和而不同”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意在求“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
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而不同”难在如何在“不同”中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儒家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和谐性,主张多样共生、协调平衡。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知和曰常”,强调用心去体会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统一性,维护其和谐。而释家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释家主张的慈悲、平等观念,是实现与达成“和”的重要思想基础。
“和”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也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中华文明历来有尚“和”的传统。“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少有文明之间的互相蔑视、彼此践踏,多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少有文明之间的以大欺小、弱肉强食,多是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少有文明之间的高低优劣、生存竞争,多是相互平等、和合共生;少有文明之间的孤芳自赏、一枝独秀,多是互补共荣、百花齐放。集中到一点,就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支撑住、构建出一个人类和平相处、命运休戚与共的新境界。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可以说,优秀而朴素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逐渐扩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
(摘编自《“和而不同”的多重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著名学者王中江先生引用《庄子•则阳》中关于“同异关系”的讨论,得出“和而不同”这
个深刻的哲学概念。
B.事物的多样性具有创造力,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所以“和而不
同”旨在寻求“不同”。
C.释家的缘起论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释家主张慈悲、平等的观念,这是实现与达成“和”
的重要思想基础。
2022年立秋几时几分
D.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和而不同”已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文化底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立足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贯主张,引出“和而不同”这个
深刻的哲学概念。
B.文章运用对比、道理、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从多个方面对“和而不同”展开论述,条理
清晰,论证充实有力。
C.文章第三段从“和”的精神、特质、途径等六个方面,论证为什么要求“和”,从而引出
下文对如何求“和”的论述。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亮明观点,接着对“和而不同”与中华文明“和”的传统依次
进行论述,最后收束全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融合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使之平衡,进而产生出新的东西,这便达到了“和而不同”的
“和”。
B.在包容的基础上择优,在融合的基础上贯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的哲学强调的
就是“会通”。
C.儒释道三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说明中华文化在如何求“和”上有长期的实践
和积淀。
D.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而不同”能支撑并构建出一个人类和平相处、休戚与共的
新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武帝
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
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
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
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
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
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C.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
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6.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上有骏马
何鸿
苍穹之下,勇士越野车离巴颜喀拉山脚下的军马越来越近。这是海拔4100米的巴塘草原,四周
拱卫着连绵的雪山。
眺望草原深处,可以看到马。是的,那远远的几簇与天空相接、缓慢有序地游移在大地上的褐“云团”,应该就是骑兵连外训营地的军马了。
半开的车窗冲进来一股大风,猛力地撕扯我系在脑后的马尾长发。窗外,有个高大的黑影突然一闪而过,我和车上另一位女孩不约而同一起欢呼:“马!军马!”越野车停在了一道长长的沟壑前。草滩上,两名身披宽大迷彩雨衣的战士各牵着一匹马,踩着泥泞的草地,向我们走来。战马,
真正的战马!
我们幸运地得到特许,经骑兵班长的指教,骑上了配鞍的军马。一切来得有些突然。我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真的骑在一匹黑战马结实的背上抓着缰绳。
黑马甩了甩浓密的马尾,平和地凝视着远方,那棕黑晶莹的眸子映衬出圣洁的雪山之巅。
我们到来的这个时节,草原上的各种植物渐次醒来。先冒出来的绿小草装扮着荒芜的大地。裸露的沙土上,一簇簇、一团团地盛开着白的蒲公英。
这时候,我注意到那位满身尘土的战士一直在马侧面两米开外徒步跟着,他应该是我平生见到的
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它,有没有名字?”我虽然不善言辞,此刻还是觉得应该和一名真正的骑兵说点什么。“它是53号。”“53号?”听到黑马并没有名字,我不免有些怅然。“它多大了?”我不甘心地问。“23
岁,算是老马了。”骑兵解释道。
一匹老马,难怪这么温顺。我恍然明白他们刚才为什么牵马走来,而不是骑马过来。“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唐朝诗人戎昱在塞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去年秋天,在重庆我看了英国舞台剧《战马》。那匹名叫乔伊的老马从战场归来时已是奄奄一息,主人为寻乔伊参战负伤,双眼失明;硝烟未尽,咫尺天涯,主人在绝望的思念中吹响了伴随他们成长的哨音,乔伊奇迹般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循声走向主人……剧中主题曲一直萦绕在我心底,
保持着一种新鲜而锐利的力量。
53号马在一块青草旺盛的地方,步子停了下来。我下意识地拉紧缰绳想要它往前走。年轻的骑兵上前来说:“我来牵它走吧。嗯,要不就在这让它吃会儿草吧。”我意识到他是心疼马,又或许是我们这些来访的作家、记者耽误马吃草了。而且,年轻骑兵在草地上一直跟着马走了这么久,
我也于心不忍。
“放马不枯燥吗?”“不!其实很有趣的,马也有感情的。”“马有感情?”对陌生新鲜的事情,
我习惯打破砂锅问到底。
年轻骑兵一说起自己的马,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遇到过这样一匹马,平时训练的时候,过障碍它总是过不去。可我一点都没嫌弃它,也没有因为我们训练不过关就责骂它一句,还是一直对它好,精心护理它。在最后考核的时候,不知怎么地,那一天它突然就能过去了,给我一个
很大的惊喜……”
我惊奇地望着这名年轻的骑兵。他头顶是辽远的天空,岩石般的云层在大风的推动下翻涌变幻。他的身后是上百匹威武的战马,正在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无比惬意地啃着青草。骑兵黝黑皲裂的脸
上,有了几道绽放的笑纹。
“那,你们怎么吃饭?”“呵呵,在草原上,马可比人重要!我们吃不吃都没什么,马一定得吃饱。”他又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马吃不饱很快就会瘦。马瘦了就容易生病,抵抗不了草原上
漫长的冬天。”
“你二十几了?”我随口一问。“明年就20岁了。”骑兵说。我下意识地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高原上的战士常常风餐露宿,加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确实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云层里翻滚着高原上独有的敬畏与忧伤,空旷与寂静揉捻在一起,静静陪伴着骑兵与马。不知
什么时候,。
我相信,每一名寂寞的骑兵都在等待一种新的召唤,他们时刻准备着。
(节选自《解放军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