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与减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集在城市里的财富和人口越来越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将造成巨大的损失。作为减灾的重要设施,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方向。重庆市作为一个近3000万人口的特大山地城市,加快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尤为重要。
重庆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以及水文气候条件,市内及周边存在多条断层,虽然抗震设防烈度较低,但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变化将改变地应力场的分布,有可能导致库岸沿江城镇包括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的加剧,抗震防灾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地震中,大多数死伤都是因建筑物倒塌和躲避不当所致,而重庆市主城区高楼林立,空间狭小,如果发生地震而没有有效措施的话,其损失将是巨大的,随着《重庆市防震减灾条例》的颁布,重庆市地震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筑工作开始起步。重庆主城的车站、机场、码头等公众场所应建立隔离安全带和应急避难场所,以此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随着首个花卉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成,一批新的避难场所建设正在筹划中。
重庆市现行地震应急预案的不足
《重庆市地震应急预案》中规定了在重庆市发生地震后的紧急应对管理方案,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习等几个部分,通过对预案分析,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预案的制定仅仅对应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缺乏针对重庆市的具体特点(山城)进行的专门方案。
(2)汶川大地震期间出现的通讯隐患在重庆市依然存在,由于特殊山势地形的限制,重庆市缺乏相应的
专门通讯系统,在地震发生后势必会受到影响,从而给救援工作带来不便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缺乏地震救援的相关知识。通过调查,市民们认为重庆市发生地震的几率低,从思想上对地震预防产生松懈,一旦发生地震突发事件,就会由于防震知识的匮乏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重庆市地震应急预案》中做了如下规定:“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重庆大学付善辉
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The emergency shelter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重庆市区
2010.1
19
与减灾
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公共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但是从建成的第一个花卉园避难场所反馈的信息看,竟然没有应急供水设施和自备发电机,由此可见,在具体避难场所的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同时,具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造地点和方案迟迟不能出台,市民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立原则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居民为躲避灾害暂时栖身,以及救援部门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使用面积服务半径及基础设施见表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立的原则:
(1)安全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地下断层、易发生洪水、塌方的地方。同时,还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易于搭建帐篷的地方。(2)就近布局原则。市民在发生地震时,能够迅速到达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应安排在居住区内及其周围。
(3)适用性原则。不同级别的避难场所应有相应的面积、服务半径
及基础设施。
(4)平灾结合原则。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建成为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在地震、火灾等突发灾害事件时,所配备的救灾设施和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特殊作用。
(5)均衡布局原则,既就近原则。使市民在地震时,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要将避难场地安排在居住地及其周围,根据人口密度的大小均匀分布,并以步行5 10分钟为宜,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
(6)家喻户晓原则。通过平时的宣传教育与避难演习,使得居民们掌握安全避难的方法、措施与注意事项,知道如何安全地离开住所,经过什么路线,到达哪个避难场所避难,应当遵守的与避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7)灵活性原则。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与其他次生灾害的并发、连发性,震后的实际灾情与规划演
习的灾情往往有较大差异。震后应及时修正原来规划的避难方案,根据灾后的具体灾情组织避难。
以沙坪坝区为例的分析
沙坪坝概况
沙坪坝地处长江以北、嘉陵江以南,是重庆市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全区总面积396平方千米,下辖13
个街道、12个镇和1个经济园区,户籍人口74.6万,常住人口87万,区内有高校19所,中小学校113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8平方米。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全区目前没有建设避难场所,根据避难场所的设置原则,建议将避难场所规划为三类。紧急避难场所:区内公共绿地等相对平坦地块;临时避难场所及收容所:包括绿地、学校开敞空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等符合一定标准的开敞空地;中长期收容所:区内公园、森林生态区、车站、码头等公众场所。
根据城市避难场所原则,紧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家不宜超出500米,便于居民在3~20分钟到达。紧急避
难场所:应选择位于各个街区的学校操场,因为学校操场大多距居民区不远且在建筑物倒塌范围之外。另外,学校操场上空没有电力高压线通过(国家设计规范的规定),下面很少有地下车库或是其他地下建筑。因此,重庆一中、三中、七中、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内的操场均符合要求。
临时避难场所:应选择配套设施
较全的公园,因此,沙坪公园、平顶山公园、荷花山庄等符合设置要求,能满足临时避难需要。
中长期收容所:为了长期使用并满足生活需要,要选择配套设施齐全、能够承受大量流动人的自然风景区。因此,可以选择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湖景区、海石公园等。
应急避难场所中相关设施的设置建筑物的设置:对于各类避难场所,应位于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城市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表1避难场所的适用面积、服务半径及基础设施适用面积服务半径基础设施
(m 2/人)
(m )紧急避难场所>1270~350消防用水
临时避难场所及>2
350~800
临时水电、卫生及盥洗设施;消防临时收容所用水;广播设备;临时发电设备;接受灾区外救援信息;夜间照明中长期收容所
>3<2000
临时水电、卫生及盥洗设施;广播设备;临时发电设备;接受灾区外救援资讯;安置组合屋或货柜屋;基础维生系统
2010.120
断层等危险地段。对于中长期收容场所,其指挥中心、医疗中心等建筑物应按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
电气设施的设置:应急避险电气部分主要应由应急避险指挥中心、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报警系统等组成。应急电源采用市电或移动式柴油发电机,预留供市电及移动式柴油发电机手动投入的条件,发生事故时,保证备用电源的及时投入;总负荷应考虑避险指挥中心、医疗救助
中心、停机坪停车场、篷宿区内各种设备的容量,各区域宜单独设置独立的回路;避难场所场地照明灯具及各种指示标志应优先使用储能型及太阳能型绿照明设备,且应与平时场地照明相结合,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供水设施的设置:水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区级以上绿地应当尽可能规划一定面积的水面,这既是园林造景的需要,同时又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作为消防储备用水,也是抗灾
自救的需要。为减少因破坏性地震引
发的火灾损失,公园各地段均应设有
消防设备,平时定期检修,灾情发生
时可立即投入使用。应急避难场所的
地下都应配备自来水管等设施,能够
满足临时性的生存需要。有条件的防
灾绿地中应修建应急水井,一旦地下
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
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时,水井就可为地震躲在什么空间
灾民提供生活饮用水。如果没有条件
建设水面或应急水井,可采用修建抗
震性蓄水池,采用临时净水装置的方
法,池中的水平时可以用来浇灌草皮、
冲刷厕所,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水可
以通过临时净水装置,转化为饮用水,
供居民使用。在避难场所中,应设置
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简易厕所宜靠近
公共厕所,污水与公厕污水管道相连,
同时配备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紧急
时刻在上面简单搭建掩体就可以作为
厕所使用。
结论
(1)在现代社会中,设立应急避
难场所是有效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
失的重要措施。
(2)通过对重庆沙坪坝区设置应
急避难场所的分析,发现在大多数情
况下,目前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还不
能满足区内人口的需求,因此,采取
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和临时避难场所
及临时收容所这两级避难场所是适
宜的。
(3)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要充分
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预留条件,如提
高应急避难场所内建筑物的抗震等
级,加大电气负荷容量,应急避难场
所内规划水面,配备消防设施,设置
简易厕所等等。
(4)目前,我国应大力加强对应急
避难场所的宣传力度,使全民了解和
掌握防灾减灾应急方法和措施,从而
有效的减少灾难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与减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