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号卷(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国考准考证号(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一种异国形象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中国,作为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在不同的世界历史时期有着逗然有别的形象。
十八世纪,整个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思想哲学和自然宗教政治制度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欧洲人对中国的陶瓷丝绸室内装饰和园林建筑非常推崇。在当时的西方人看巨大的改变,"中国热"结束了。法国学者米丽耶·德特利曾指出;"'野蛮''非人道''兽性',这些形容词通常被十九世纪的人们用来总结对中国人的看法。"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发表标志着东方主义作为后殖民研究的重要理论的形成。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方建立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提到中国时总会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中国作为英国的"他者",一直在美好和丑陋两极中徘徊。这种双重书写是西方主体内在矛盾的一种外现,也是西方企图借助东方人文进行自我救赎的一种反映,昭示着西方已对现代文明精神实质进行反思。
中国学者周宁针对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所关注的东方主义,进一步提出了"另一种东
方主义"。他指出∶"西方文化中有两种东方主义,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而后一种"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比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东方主义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
保罗·巴奇加卢皮在《水刀子》中的中国书写便体现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小说中的中国依旧是一个异于"自我"的"他者",但不同予过往的贬低与歪曲,保罗颠覆了根植于西方观念中的显性的中国"他者"形象,将中国塑造为末日时代最后的一片"净土"。
作者笔下的未来美国,美元与人民币都是通用货币。相比美元,人们更偏爱人民币。货币的流通情况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之一,人民币的大量流通昭示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才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国。小说中的中国人没有直接的描述,全靠侧面描写。中国人在凤凰城建造了一个大工程——泰阳特区。在这个城市,不受亚利桑那中央运河污染影响的只有泰阳生态建筑里的住户。这是中国科技带来的奇迹,作者用很多笔墨刻画该生态建筑,引导读者想象中国未来的科技实力。小说中作者提到了很多中国
元素,住在泰阳生态建筑附近的都知道"公斤"和货币单位"元",因为工人领的都是人民币、
水泵也是中国人建的。中国文化正以某种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玛利亚用中国人到处发一次性平板电脑拼命地学中文。"那平板电脑中到底有些什么呢?汉字、基本中文和礼仪教学视频。"中国员工的大量进入,让很多凤凰城人会说至少一两句中文。未来,文化的传播与碰撞依旧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尽管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未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但除了光鲜的一面外,作者笔下的中国人还有冷漠、自私的一面。奏阳太阳能开发集团的主管和秘书会在中庭有说有笑,隔着玻璃墙欣赏墙外的荒芜世界,仿佛墙外污浊的河流、混乱的局面与他们毫无关系。电视屏幕播放着科罗拉多水坝遭人破坏的新闻,中国工程师盯着电视看科罗拉多最新发生的破事,内心毫无波澜。这些细节的塑造又让我们看到了自私、无情、冷漠的中国人的形象。此外,在书中,中国与美国的友好仅是表面。这一点作者通过一场涉及中国人的击案来展现。当发现受害者是中国人时,记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下糟了,中国人不喜欢战波及他们"。拍完照片后又说;"对小报来说,这场面太于净了点。但有些新闻媒体(原文中为新华社)最喜欢美国有多混乱。"尽管小说中作者笔下的中国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作者对中国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肯定,但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书写受到了"另一种东方主义"的影响,马利红曾预测,随着二十世纪初期"东方热"的再度高涨,
未来抑"显性"他者、扬"隐性"他者的书写是必然的趋势。
西方作家的中国书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从十八世纪前的"中国热",到十九世纪的卑微丑陋,二十世纪的美丑交织,再到逐渐打破"东方主义"被"正视",这一系列改变离不开中国的变迁,也离不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与作家们的态度转变。
小说中的国家形象融合了太多因素,社会背景、作者态度、作者认知,把小说中所描述的形象当作认识一个国家的依据显然是不完全可靠的,但不能否认小说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
(摘编自吴安琪《中国形象在西方小说中的变迁》)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国家能否产生他者"热度"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较大的关系。
B."东方主义"立足于意识形态,否定他国是为了突显自身文化优越性。
C.无论是对显性他者的抑还是对隐性他者的扬都是西方自我救赎的反映。
D.保罗反对"东方主义",写作"正视"原型,还原末日净土的中国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水刀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科幻小说,《水刀子》以未来美国为背景,刻画了环境恶劣、经济势弱、政治涣散的城市图景。
B.为了让对中国的肯定情绪更有来由,《水刀子》从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来全方位塑造中国形象。
C.《水刀子》中中国人既有光鲜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的一面,这体现了作者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
D.作者以《水刀子》为例,证明随着"东方热"的再度高涨,扬"隐性"他者的书写是必然的趋势。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4世纪60年代,英国作家曼德维尔的《曼德维尔游记》刻画了一个金银遍地、
的极度物质化的中国,激发了中世纪欧洲人摆脱眼前沮丧世界的渴望。
B.19 世纪20 年代,吸食者英国作家德·昆西在《一个英国吸食者的自白》中,刻画了一个肆虐、毫无生命力的中国形象。
C.20世纪30年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以白描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并以饱蘸同情心的笔触摹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
D.20世纪30 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他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形象客观地报道了"这批人,这些事情"。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何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传播。(4 分)
5.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中国云南被刻画成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而21世纪初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拯救溺水的鱼》中,云南又以一个落后的"蛮夷之地"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同一个原型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的戒烟林语堂
凡吸烟的人,大都曾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成烟,在相当时期内与此烟魔,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麦为止。到那时期,也许会听青年会俭德会三姑六婆的妖言,把它戒绝,因为一人到此时候,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但是意志一日存在,是非一日明白时,决不会再受透惑。因为经过此次的教训,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如何的懦弱,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没有胆量,取架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此时事过境迁,回想起来,倒莫明何以那次昏迷一发发到三星期。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真是罄竹难书。自然,第
一样,这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为什么人生世上要戒烟呢?这问题我现在也答不出。但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总常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故意要做做不该做的事,有时处境太闲,无事可作,故意降大任于己身,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把自己的天性拂乱一下,预备做大丈夫罢?
自然,头三天,喉咙口里,以至气管上部,似有一种怪难堪似痒非痒的感觉。这倒易办。我吃薄荷糖,喝铁观音,含法国顶上的补喉糖片。三天之内,使完全把那种怪痒克复消灭了。这是成烟历程上之第一期,是纯粹关于生理上的奋斗,一点也不足为奇。过了三天,我才进了魂灵战斗之第二期。到此时,我殆忧然明白,世上吸烟的人,本有两种,一种只是南郭先生之徒,以吸烟跟人凑热闹而已。这些人之戒烟,是没有第二期的。他们戒烟,毫不费力。据说,他们想不吸就不吸,名之为"坚强的意志"。其实这种人何尝吸烟?一人如能戒一癖好,如卖掉一件旧服,则其本非癖好可知。
但是在真正懂得吸烟的人,戒烟却有一问题。于我们这一派真正吸烟之徒,戒烟不到三日,其无意义,与待已之刻薄,就会浮现目前。理智与常识就要问为什么,政治上、社会上、道德上、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并无不可吸烟的规定,而为什么一人却故意要以自己
的聪明意志,违背良心,戕贼天性,使自己不能达到那心旷神怡的境地? 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 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支烟乃惟一合理的行为; 若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我姑举一件事为证。
我的朋友B君由北平来沪。我们正在家里炉旁叙旧。所谈的无非是在乎旧友的近况及世态的炎凉。每到妙处,我总是心里想伸一只手去取一支香烟,但是表面上却只有立起而又坐下,或者换换坐势。B君却自自然然的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似有不胜其乐之概。我已告诉他,我戒烟了,所以也不好意思当场破戒。话虽如此,心坎里只觉得不快,嗒然若有所失。我的神志是非常清楚的。每回B君高谈阔论之下,我都能答一个"是"字,而实际上却恨不能同他一样的兴奋倾心而谈。这样畸形的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成,我的朋友就告别了。论"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我是凯旋胜利者,但是心坎里却只觉得快快不乐。过了几天,B 君途中来信,说我近来不同了,没有以前的兴奋,爽快,谈吐也大不如前了,他说或者是上海的空气太恶浊所致。到现在,我还是怨悔那夜不曾吸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