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模汇编—诗歌鉴赏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岁暮
[南朝宋]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①。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②,年逝觉已催。
【注】①颓:尽 ②运往:四季更替。淹物:久留之物。
12.下列诗歌与本诗的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王维《终南山》 B.孟郊《游子吟》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辛弃疾《西江月》
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是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
B.“殷忧”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C.三四句视听结合,动静交织。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殷忧”。
14.从画线句与前后关联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5分)
答案:(三)(8分)
12.B(1分)
13.A(2分)
14.示例:因为长夜难眠,因而出门看明月积雪、听北风呼啸;高旷凛冽的雪月与凄厉哀号的北风更衬托诗人忧虑深广;明月积雪与朔风的强大永恒,反衬人生的脆弱短暂,而凄厉无情的自然在特定的岁暮之夜感受被催逼的感触。三四句写景与全诗紧密关联,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1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哀婉悲凉B.清幽质朴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14.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D
13.B
14.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拟行路难 (其六)
【南北朝】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的样子
13.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
A.《格律诗集》
B.《诗余集粹》
C.《古体诗集》
D.《曲子词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情绪跌宕且曲折
B.记叙和抒情并用
C.文词质朴且率直
D.用典和比喻兼用
15.“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适的生活画面,但在本首诗里却别有滋味,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5分)
答案:13.(1分)C14.(2分)D
15.(5分)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的场景,(1分)表现的是作者对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的期待和向往。(1分)而这样的温馨场面恰恰和前四句“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以及在“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的自己在官场当中重重束缚、有志难伸的处境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说明这样的温馨场景,也只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充满了心酸和无奈,(2分)更凸显出他伤感愤世的情绪以及对时世不公的控诉。(1分)
虹口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双调] 庆 东 原
[元]白朴
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边,招飐①青旗②挂。
【注】①招飐:招展,飘扬。②青旗:青的酒旗。
12.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名。
B.“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牌。
C.“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调。
D.“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头。
上海高考时间202013.从表达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与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 B.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C.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D.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14.本作品对花的描写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12.(1分)B 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作品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准确地描摹了春天鲜花盛开的千姿百态。作者写杏花对人撒娇、柳花随着春风迎面扑来、桃花对人含笑盈盈,都是用一个动词精准传神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通过对三种花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春天人和大自然特别密切的关系,渲染了春天喧闹和谐的环境氛围和人们愉悦的心情。
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浣溪沙 [宋]周邦彦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②。
跳脱添金双腕重①,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③。
[注]①跳脱:手镯。戴上手镯这里指成年。②踏袜:来不及穿鞋,只穿袜子。趁:追逐。③剪春衣:裁剪春衣,寄给远方丈夫。
12.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争挽桐花两鬓垂”,以桐花装饰两鬓,尽显小姑娘活泼之态。
B.“弄影照清池”,小姑娘在池边欣赏自己妆容,一派烂漫天真。
C.“双腕重”,戴上金镯,说明姑娘长大成人,显得端庄、凝重。
D.这首词抓住细节变化,写出了女性从活泼到凝重这一必经历程。
13.对这首词的“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弦悲”写儿时欢笑已经遥远,“悲”字堪称点睛之笔。
B.“夜寒谁肯剪春衣”,剪衣寄远突显丈夫不在身边之“悲”。
C.女性消失了儿时情态,说明生活艰难磨灭了她身上的灵气。
D.本词之“悲”主要体现于“虽儿情如昨,而回首俱非”上。
14.“出帘踏袜趁蜂儿”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儿时情态,细腻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答案:(三)8分
12.D(2分) 13.C(3分)
14.小姑娘在室内本来是脱掉鞋子席地而坐的,大概在帘内看见蜂儿在采蜜,为了出帘追赶蜂儿,她来不及穿鞋,就踏袜冲出去;(1分)“出帘”“踏袜”“趁蜂儿”三个动词的错杂排列(动作的先后应是“踏袜”“出帘”“趁蜂儿”),(1分)写出了动作的迅捷和小姑娘的可爱情态。(1分)
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2.下列各项中,最适合本诗归入的一项是( )。(1分)
A. 感时怀人 B. 山水田园 C. 怀古讽今 D. 羁旅情怀
13. 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 温婉自然 B. 清新细腻 C. 沉郁顿挫 D. 豪放悲慨
14.你认为本诗的哪一联抒发感情最浓?请对其进行赏析。(5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