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长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名师考前提醒
01
选择题做完就填答题卡
这是针对考试总会忘记填答题卡的考生,为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一般每门一做完选择题就填答题卡。这
时填答题卡心态较平静,不会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出现涂写错位的情况。考试成绩的好坏往往与考试的心
情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考试心情。特别是刚开始的状态,利用一些小的技巧如做完试题就
填涂答题卡等,这样可以避免在最后时间较紧的情况下因匆忙而涂错、涂串或是没有涂完而造成遗憾。
02
考前看相关资料转换思维考英语前最好看看复习资料,并不是要记住什么知识点,而是让大脑提前进入状
态。而数学试卷对一些学生来说比较发怵,建议在心中回忆梳理一下相关知识点,可驱使自己进入状态,
效果不错。考试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考试不紧张,就不正常了。但是不能过度紧张,那样会给自己
很大的压力不利于水平的发挥。可以和同学聊一聊天,说说话放松一下。
03
遇事都往好处想
看大题时,先不想该怎么做,只是看它如何表述,甚至跟自己说“这题我会做,第一问认真看就能做对”,
让自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答题。即使是弱科,我们也要知足常乐,我只要把会做的都做上,在一场考试中
把会的都做对其实就是很好的发挥了。
时刻给自己打一打气,阿Q一下,这样把对自己的期待放低一些,心态就平稳了,也就高兴了,这可以使
得思路更顺畅,而超水平发挥也就很正常了。
04
别看他人答题的速度
考场上不要左顾右盼,观察别人做题的进度,万一人家比自己快,会给自己压力。在考场上和比较熟悉的
老师、同学可以主动打个招呼。即使是不认识的老师,也可问候一声“老师好”,一般老师都会像老朋友
似地回以微笑,这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这一些方法和措施都是很有助于调节考试心态与考试情绪的。有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平稳的平稳或是心情高兴的时候,智商最高,情商也不错,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
高水平来。
05
答题遇困难要镇静,巧用考前5分钟
这个问题是涉及到考试策略与方法的,对于每一学科的考试,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考试策略和答题风格。
即考试时间的规划,答题的原则,遇到问题时的心理准备与应对方法、如何调节自己的在答题方案等等。
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们的计划要随着试题的难易程度随时调整,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质有量的完成每
一道试题。要随机而动,在发卷后的5分钟里,要先浏览一下第二卷的试卷结构和试题的分布、难易程度
等等,初步制定出本试卷的答题计划和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先熟后生,这就要充分利用这5分钟,做很好的规划。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难度较大的先做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长宁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2),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3)《登金陵凤凰台》中,“,”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分)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3分)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意图及修正
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
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
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
体的特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
意味着偏见和局限。“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
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
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
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
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
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身只是提供
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
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
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
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
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
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⑤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脱胎换骨,
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
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⑥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语言
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
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
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
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
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
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
⑦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语言本身实
际上也是一个隐喻。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
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
回事。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
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
(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3.第④段加点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2分)
4.将以下三句话依次填入第⑤段空缺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
②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③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5.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
B.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
C.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
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
A.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
B.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
C.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
D.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
7.评析第④⑤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低语
朱以撒
①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②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③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④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⑤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柔情似水,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噪音,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⑥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简单。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的孩童在前边引路,一路无语,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很珍贵的童趣、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
时期,看多了矫揉造作的表演和放纵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
大小的声调都要拔高许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⑦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有窸窸窣窣声传来,土地舒展着气孔,花瓣轻轻绽开,枯枝清脆落地。
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条,借助秋阳的余威,在豆壳打开的
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
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
线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低吟浅唱给予的—
—在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身于瓦砾石缝、田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
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转,人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⑧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了。几根萧疏的线
上海高考时间2020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随心而信手。精神生活发生如此大变故的人的遗留物,我只是
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
峭到弘一的清寒枯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修
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此时,笔墨里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规的体验。所以,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
者不好看。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过的,自说自笑,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
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此,见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
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欣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
我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念头。
⑨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8.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3分)
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