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0届上海市青浦 区高三二模
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洞天石扉打开后仙境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景象。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抗击新冠肺炎,我们要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气概。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驰援武汉的广大医护人员的精神写照。
C.疫情造成无数人居家或集中隔离,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D.开展线上学习,可以用“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激励学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①或张冠李戴
  ②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
  ③改变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阅  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是“写”的呢?创造文学的动作是“用心”还是“用手”呢?
②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将下去。他们在写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一番,只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这种习惯养成时,“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得不知所云,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
③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主张的。苏东坡记文与可画竹,说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后铺纸濡毫,一挥而就。“成竹在胸”于是成为“腹稿”的佳话。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实际上很不易做到。第一,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所能及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把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文章都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同时注意到每字每句每段的线索关联,并且还要一直向前思索,纵假定是可能,这种繁重的工作对于心力也未免是一种不必要的损耗。其次,想到一点意思,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否则那意思在心里只是游离不定。好比打仗,想出一个意思是夺取一块土地,把它写下来就像筑一座堡垒,可以把它守住,并且可以作进一步袭击的基础。第三,写自身是一个集中注意力的助力,既在写,心思就不易旁迁他涉。
④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
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每小标题成为一段的总纲。于是我依次第逐段写下去。写一段之先,把那一段的话大致想好,写一句之先,也把那一句的话大致想好。这样写下去时,像上面所说的,有时有新意思涌现,我马上就修改。一段还没有写妥时,我决不把它暂时摆下,继续写下去。
⑤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
⑥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大凡优秀的作品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拨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
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
⑦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本文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眼高手低”用于表达写作的某种状态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以下诗句作为第⑥段划线句例证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吟成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D.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5.以下对“文章的畅适境界”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来即得的畅适,缺少艰苦经营,成不了好作品。
    B.袁简斋的作品不如陶渊明,未达到畅适的境界。
    C.苦心经营而得的平易是文章的胜境。
    D.只有经过苦心经营才能使作品达到畅适的境界。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预先运思,就不可能写作。
    B.尽管有天才作家的轻松成功,但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来自“苦心”。
    C.作者认为要严格按照作文前运思的结构进行创作。
    D.有了苦思的训练,就能手挥目送创作中极难驾驭的情景。
7.评析②③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时光深处
晓 寒
①一个弯,便看到了寨子,依山而建,那么多的木屋聚集在一起,空气中陡然多了木质的味道。
②这些屋子,多数是两层的,也有三层四层的,木板做墙,青瓦盖顶,檐下吊着稀疏的铃铎、风灯,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回,都老了。有的瓦片上长了青苔,小小的一簇一簇,像冷不丁冒出来的心事,日子一天赶着一天走,也不见长得多高多茂盛,始终停留在萌芽的状态。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繁华历尽,冷暖自知。到了这般年纪,早已勘破内心的执念,预知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内敛,很容易让人想起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
③屋子大部分住了人,洋溢着烟火气息,也有人去楼空的,门和窗都破了,或者不见了,门边的红对联被风雨漂成了白,墙脚长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有几间连屋顶也塌了下来,巨大的窟窿仰视着天空,仿佛张着一张嘴和这个世界说着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懂。这样的屋子像是刚刚从时光深处走了出来,走了很远的路,走了几百年,才走到我面前,到这样一片中意的山水,落了户,安了家。
④沿着一条青石路慢慢地走着,雨还在落。春天的下午的雨,星星点点,算不上大,但从
么高的天上落下来,力气便大了,打在伞上毕毕剥剥地响。南方的春天,雨来得勤,往往是一场还没停,另一场又来了,石板被洗得油光闪亮,看得清里面纵横交错的山水。路两边的草已经拉开了架势,咋咋呼呼的,过些日子就会像地上的积水一样,漫过这些石板,把一条路偷偷地藏起来。
⑤在山脚,看到一口井,井上面支着木架,木架子上钉了檩条,盖着瓦,如一个不起眼的亭子,一些树丫像调皮的手伸过来,掩了半边瓦檐。里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拼接得很好,连缝隙都看不出来,半边井上搁着几块木板,上面放着竹子做的水瓢,方便过路的人随舀随喝。露出的另一半井水清幽,照出我的影子,我跺几下脚,井里的人也跟着跺几下脚,我收了伞,井里的我也把伞收了起来。我并不渴,还是弯下腰舀了一瓢喝了一口,一股沁入毛孔的凉。放下水瓢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一块石碑,上面刻了字,时间久了,模糊了,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这几个字来。没有人相信,时间已在这个井台上停留了二百多年,竞看不出多少苍老和颓败,只能依稀触摸到时间的影子,闻到时间的味道。
⑥上山时路过一户人家,当路的木板墙上用白广告写着一条标语,一天天风呀雨的,有的字接近于消失,看不清了。一条狗趴在大门口,眼睛半闭着,看到我们,不起身,也不
叫,大概是看多了这样的过客,已经习惯了,不管一天过多少拨,都和它没有任何关系。一个老人在一旁吸烟,他头上缠着黑头巾,衔着烟嘴,用力地吸气,腮帮子鼓得老高,黄的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着。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偶尔有人家门口摆着东西在卖,虫茶,灵芝,金银花,随意地丢在篮子里,一个老太太坐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
⑦在一块稻田边遇到一个当地老人,胡子白了,戴着斗笠,背着一把锄头,大概要到地里去做什么。我递给他一根烟,主动他说话,他告诉我,这个寨子叫芋头寨,在朱元璋的时候就有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我问他,寨子这么偏僻,你们也想过要搬到外面去吗?老人笑着说,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这里多好呀,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有些搬走了的人都想回来哩。说完他点了烟往前走,慢慢消失在田那头。想想也是,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外面的生活有什么好?这里与山外,相隔的不是距离,是时间,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出时间的长度。人这一辈子,都在心里爱着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已融入了自己的血,不管守着还是离开,只要身体里的血还在流动,这片土地就在,这份爱就不灭。
⑧周围静谧,烟雨笼罩了四野,草木葱茏,远山在薄烟里逶迤,如一个娇怨的女子收敛的
眉。身边水淋淋的屋顶,衬着枝条上的姹紫嫣红。这雨中的南方乡野,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湿漉漉的空气里,是青蓝的春天的气息,这气息,像屋角的一树青梅,让我感觉在逆着时间走,慢慢走向时光深处
    (本文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