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解题策略——以“被劝进来的病人”为例
作品赏析
1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解题策略——以“被劝进来的病人”为例
谢 勇
2020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被劝进来的病人”是一篇较为难懂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因为考生在面对较为陌生化的文章时和在考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应该要“见微知著”、“题目为主”、“同类迁移”、“艺术相通”和“抓住主流”。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是“被劝进来的病人”(干亚),作为一篇本来较为平常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该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在考完之后,网上一片惊呼,直言难懂。据腾讯网转发“魔都语文课代表”采访:“昨天是高考首日,课代表奔赴考场,为大家带来了考生对高考语文第一手的评价。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止一位考生提到了对现代文二的疑问。课代表在考场外采访考生们,‘你觉得整张试卷最难的部分是?’考生们异口同声:现代文二!”下面笔者不揣简陋,简要分析一下文章,探究原因和解决策略。先看一下原文:
1.逢三与逢七,是小镇的市日,类似于我老家的赶集。碰上市日,医院比较忙,病人把集赶了,顺带把自己的病也看了。
2.市日把村民赶到镇上。毫无遮拦的市场里,村民们挑肥拣瘦,掂斤捻两,最后以惊人的耐心杀价掐价。市场上的果蔬大多是自产自销,所以,他们买卖人的身份一个月里经常在换,轮到别人向自己砍价时,嘴上吵吵嚷嚷,手上却不让人吃亏,秤早已捏了起来,秤尾往上一翘,顾客的头随之一歪,一桩生意就完成了。
3.太阳跳上树梢,把市场照得像块煎饼时,人们各自完成买与卖,然后周围的声音慢慢浅下去,摊位上的东西也渐渐薄起来,零乱的脚印,散落的垃圾,以及花花绿绿的鸡屎,跟灵感跑了一半的油画似的。
4.市日把一撮人劝进了医院。他们带着集市的痕迹来看病。他们把拖拉机的突突声拐进了医院的大门,手推车咕噜咕噜,一个侧身依在墙角,自行车前架后搁,心事重重似的靠过来,医院的天井一点点被它们拥塞。清洁工阿德挥舞着扫帚,指挥着拖拉机停这边,手推车放那边,至于自行车,一律摆到车棚。容不得商量。一旦有人把车放错了位置,阿德就提着扫帚跑过去,如果来人不配合,阿德的脸就开始涨红,话也结巴,脖子上青筋凸起。如果有人来看病不到医生,他会满医院地帮忙去,一边,一边大声咳咳,似乎在打暗号。 
5.到了医院,买卖人变成了病人。对他们而言,医院跟集市无非是换了个场景,仍用刚才吵吵嚷嚷的声音陈述自己身上的某个痛点。医生当然不会仅限于病人一句肚痛头晕就开方子,肯定要问清肚痛的来龙去脉、前因诱因。而病人翻来覆去跟烙饼似的停留在自己的痛点上,医生需要的信息仍云遮雾绕。
6.我坐在童医生对面,彼此是同事,但在和病人打交道这件事上,她是我老师。吵吵嚷嚷的声音里,童医生看上去很惬意,看见病人既不问病史,也不做检查,而是先笑嘻嘻地问病人今天市日又买了啥,然后夸病人会买东西,价格实惠。病人听了,似乎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语气开始亲切起来,甚至掀开篮子给童医生看自己买的东西,童医生侧过身,极认真地看了看病人的篮子,再次夸病人会买东西。两人像是街头偶遇的老朋友拉起了家常,饮食咸淡,起居习惯,聊天把买卖人劝进病人角。他们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最近的生活史复习了一遍。就在病人絮絮叨叨时,医生的问话戛然而止,一张处方已递到病人面前,仿佛是市日里的一杆秤。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
少年写作
2
7.病人一坐到我前面,我根本不会像童医生那样转弯抹角地先跟病人温习市日,而是直截了当地开启病人与医生的模式。他们的病痛大多是积累起来的,问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等市日时来看,似乎特意来看病是一件难为情的事。
8.他们看过内科看外科,看过外科看牙科,一次次来到医生面前。而她们,闪进了右侧的诊室。她们进来时不像是看病,倒像探病,一身花衣服。她们手里提着七七八八的东西,声音也是七七八八,似乎集市的热闹仍然悬在舌头上。有时等我给病人做好检查出来时,发现突然少了几个人,原来是跑到院子里做生意去了。她买她的花裤子,她买她的红番茄,然后,两人你提着我的花裤子,我拎着你的红番茄,再次进入诊室,脸上荡漾着番茄红。还好,她俩的病情不一样,否则我真怀疑她们刚才把病也交易了。
9.市日上的事,像边角余料似的被病人带进了医院。有人说有一个老头,每次市日摆旧书摊,可等他把书摆好,市日就散了,于是他又把书一本本收起来,几乎没有做过一笔生意,看上去像来晒书的。我置身在他们的闲谈中,忍不住问,他是卖的,还是租的?说话的人摇摇头,然后一屁股坐到童医生那儿,似乎把老人旧书摊这件事压了下去。
10.虽然市日是医院看病最忙的日子,但病人看病的时间都不长,大多病人出去时手里只不过多了一张方子,有的甚至方子都没有。到了十点半后,重新空荡荡的,却留下了一堆堆的花花绿绿,已经分不清是鸡屎盖着鸭屎,还是鸭屎压着鹅屎,唯一可以辨别的是羊粪,院长戏称是“六味地黄丸”。
11.阿德站在院子里咳咳咳。不一会儿,大家从科室里出来,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而手里提着扫帚、冲水器,听从阿德的指挥,开始清扫院子,仿佛走的是客人。
通读全文,本来是一篇比较常见的现代文,但是考生却大面积看不懂,说起来白纸黑字,但是细看起来确实有很多费解的地方,在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时,有的学生甚至得出这篇文章主旨是在讽刺“农民卫生健康意识较差”这样偏题千里的主旨大意,说明考生
根本没能理解文章,由于理解出现极大偏差,导致在答题上得分极低。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情况导致学生看不懂文字背后的意思?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作者干亚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大作家,所以我们很难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推测文章的内涵。比如我们熟悉鲁迅和鲁迅的文章,那么假如考一篇鲁迅的文章,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来文章应该具有批判意味在里面。但是遍搜语文教材,没有一篇文章是干亚写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作家,我们无从下手,对于她我们毫不知情,无法来通过作者解读文章。
第二、上海作为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极为发达,在农业上面占比较小,所以上海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大量具有乡土气息的词语不是很懂,例如“市日”、“赶集”和“一杆秤”这样的词语,进而导致整篇文章看起来似懂非懂,在答题的时候也就畏手畏脚,不敢放开思维。
第三、考生在考场中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能力较差,在遇到难读的文章时没有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阅读,实际上高中语文教材的《哦,香雪》也是一篇乡土气息较浓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完全可以对照来读,在考场上如果考生联想能力较强,是应该会想到这篇文章的,遗憾的是,考场时间有限,考生有点慌神,导致没读懂文章。
第四、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个“像”,没有绝对的主角,这和我们平时阅读中接触到的文章不一样,我们平时在阅读中接触的文章,大多都有一个或两个人物,事件都是围绕这一个或两个人来写,但是这篇文章,出现的人物过多,有阿德、童医生、我、院长、村民。并且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是主角。这就导致考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样的谋篇布局的模式,进而没有把握文章主旨,所以答题出现偏差。
高考是学生人生中一场重要的考试,语文又是第一场考,如何避免考场大面积丢分,避免看不懂此类文章。笔者肤浅的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作品赏析
上海高考时间2020
3
第一,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虽然我们说看一篇文章不要注重文章的细枝末节,只要把握文章的大意即可。但是文章大意的把握,需要从细枝末节来推导出来,所以我没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通过文本的细读来把握文章的大意。比如文章中提到的“老者卖书”这一段,看似是一带而过,很平淡很自然,但是在文章中绝对是有指向意义的。老者卖书本来是为了赚钱,但是摆好书摊,没卖出一本书就收摊,并且丝毫不生气,可以看出来老者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第二、变读懂文章为按题目要求读懂文章,换句话说就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即可。考场阅读和平时的读书不一样,时间有限,以拿分为目的。仔细看阅读的四道题目:1、第⑧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被劝进来的病人”中“劝”的含义。3、与聚焦单个人物形象不同,本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4、本文重点写村民就医,而②③两段描绘集市场景,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至少有两道题目,即使在我们看不懂文章的前提下也可以做出来,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惊慌。
第三、要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这篇文章我们按照题材给它归类,应该属于“乡土文学”类的散文,所以回想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或书籍吗?比如我们经常阅读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就是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学书籍,在比较迁移阅读中,我们可以按照题材来归类主题,此类文章一般是以怀念和歌颂家乡为主题,我们按照这个主题来解读文章,也不会得出讽刺村民卫生健康意识差这样的中心来。
第四、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在观赏“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会发现图中也并没有要重点刻画的人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
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再比如,我们制作黑板报的时候有“一刀切不断”的设计,“就是文章和文章之间、文章与刊头之间、刊头和标题之间的分割线,让它不要一通到底,而是让其按设计者的意图拐弯,使版面中形成多条曲线和块面。”在本文缺乏明显主角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联想,无主角,其实是一种主角的分散,从整体上来看,人物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的主角,整体上来看,是通过村民、医生等人的一个人物像来表现乡村生活淳朴和谐的风貌。
第五、看问题要看主流,固然这篇文章确实在某些方面有轻微的批判村民的意思。但是这绝不是整篇文章的主流。“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目标,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支离破碎,抓住片言只语得出的解读,是很容易违背原意的”。
第一自然段村民看病不及时,卫生健康意识较差。第二三自然段,村民在农贸市场做交易的时候对待环境不是很讲究。第四自然段,在村民进医院的时候,不顾及医院安静的要求。但是整篇文章从主流上看,阿德热情指挥村民放车子,童医生耐心循循善诱病人的生活情况和开方子的果断,院长看着医院被村民弄得很脏,还戏称是“六味地黄丸”,不仅没有生气,还和大家一起打扫院子。都可以看出来文章主要是描写乡村生活的淳朴,大家和谐相处的情况。
综上所述,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文本,是最能体现语文味道的现代阅读文本,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预计将来文学类文本还将会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面对这类题目,我们要未雨绸缪,除了在上课中要让学生在不同题材的文章学习中有所收获,在方法的指导上也要做足功夫。另外也要让学生尝试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一些反映乡村的文章。以上所述,由于笔者见闻,定有不妥之处,幸前辈闻人有以教我。
作者简介:谢勇(1989-),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助理讲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