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考真题
2010-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全国卷Ⅰ | 2016·中苏关系 |
全国卷Ⅱ | —— |
全国卷Ⅲ | —— |
考情分析 本讲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出现率不高,即使考查也仅局限于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且问题设计都是从背景或原因的角度命题,考查中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或影响。试题开放性不强,基础性的命题趋向明显。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0·全国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项。
2.(2010·全国卷)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从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3.(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
1.(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
(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
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故选A。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1984年10月,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
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单科卷历史)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
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4.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
A.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上海高考时间2020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D.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以外的国际关系,故A项错误;中苏关系曾经出现过曲折,而中俄关系没有,且材料中指出“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故B项错误;中国
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是盟国,而如今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故C项正确。
5.1982年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的话反映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
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
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加入世贸组织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据“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
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可知D项符合题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