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蒙古族音乐 | |||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 否 | |||
学科 | 音乐 | 学段:初中 | 年级 | 七年级 |
相关 领域 | 地理 历史 | |||
教材 |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五线谱)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 |||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 |||
姓名 | 单位 | ||
设计者 | 贾斯汀 |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150******** |
实施者 | 贾斯汀 |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150******** |
指导者 | 王曼鸥 |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 185******** |
课件制作者 | 贾斯汀 |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138******** |
其他参与者 | 杨宇 |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135******** |
高景年 |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131******** |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音乐学习的核心内容北京表演学校——听、唱、写、创四项技能,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二)理论依据
本课的理论依据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1.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2.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3.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民
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民间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通过民间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淳朴、富有生活趣味的民歌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天鹅》是一首著名的乌拉特短调宴歌。乌拉特人为成吉思汗长弟合撒儿之后裔所统辖,属科尔沁部一系。明代以前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明清以来几次迁徙,最后到河套北岸乌拉特草原定牧,分化出乌拉特前、后、中三个旗,成为后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市)的主体部分。因此,乌拉特民歌一方面保持了古老科尔沁民歌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300多年来受毗邻鄂尔多斯民歌的影响,出现了不少具有鄂尔多斯风格的民歌。
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五声羽调式。歌词以天鹅作比,表达对客人尊重友好之情,节奏舒缓,曲调深情优美。
一段唱词由四行构成,唱词和曲调之间为“一对二”的关系,也就是一段唱词在两遍曲调上唱完。音乐曲调由上、下两句构成方整结构,每乐句分为前后对等的两个乐节,每乐句前乐节形成逆行倒影的倾向,后乐节则一气呵成,从而具有“前紧后松”的意味。下乐句前一乐节是上乐句第一乐节旋律进行的倒装形式(a+b/b+a)。下乐句第二乐节第一小结则是上乐节的压缩形态。上乐句落音为“商”,从而上、下乐句构成“下属——主”的呼应。
乌拉图蒙古部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很少有器乐或歌舞。其中,宴歌十分丰富,贯穿于乌拉特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民间分类法,乌拉特民歌分为希道和花儿道两类。其中,“希道”之“希”蒙古语为“诗”,“希道”便是“带有曲调的诗”。据说,“希道”是生活于18世纪的乌拉特梅日更寺三世葛根罗桑丹毕坚赞所作,是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绝大多数为长调形态。花儿道是宴会仪式上不能演唱的一类歌,多为情歌,基本上为短调形态。
宴歌,是蒙古族最重的民俗音乐体裁之一。它是一种程式化的宴歌演唱模式:即宴会开始
时有特定的起宴歌,不同的礼仪阶段,对不同的礼俗角,唱特定的兴宴歌,宴会结束时要唱特定的终宴歌。这一演唱程式,可以搬用于寿宴、年宴、婚宴以及其他各种的宴会场合。蒙古各地宴歌演唱程式基本相同,而曲目则相异,由此形成了极具部落和地区特的宴歌演唱传统。《天鹅》是主方向客人敬酒时演唱的,在乌拉特宴会上往往由所有参加者共同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由本校教师担任音乐教学工作,所以对音乐基础性知识还是比较掌握的比如五线谱的学习和移动do的识谱方法,学生升入初一(也就是六年级)后,本校所用教材是初中课本七年级教材,所以对七年级教材还不是很掌握,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所幸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音乐知识比较扎实,所以进入课程的学习也比较快。再有这一届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四个班,升入初中后合并为三个班,每个班学生的程度有所变化。
本节课的授课时间是2016年10月19日,新初一入学后的第七次音乐课。在上第一节课时,我重新了解了本班孩子的程度并教习了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谱写法,能够用这
两种音符进行节奏创编,并能够将听到的节奏短句用节奏谱记写下来。
本节课是一节蒙古族音乐的赏析课,教师将面向全体学生,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蒙古族特乐器、蒙古族民歌等等方面讲述蒙古族音乐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演唱时的音准问题。
2.由听读节奏、加入字母谱视唱入手,通过画旋律点、分析旋律走向,到五线谱视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3.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在音乐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学习方法与规律,以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四)技术准备
1.制作PPT演示文稿;
2.练习歌曲的钢琴伴奏。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新初一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开学初,教师就注重“双基”的落实,运用柯达伊教学法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听、唱、写、创”的能力。
2.新初一学生在音乐学习习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此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提醒,如:对歌唱状态的要求、读节奏的同时手拍稳定拍、唱旋律的同时右手划指挥图示等等。
3.我校新初一学生就是六年级学生,对音乐情感方面的掌握还不够扎实,理解能力还不够透彻,需要老师去引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播放内蒙古音乐,让学生走进内蒙古,自发的学习内蒙古特的节奏型和内蒙古歌曲特点,充分体会内蒙古音乐悠长、徐缓、自由的特点。
2、通过演唱《天鹅》充分感受内蒙古音乐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的特点。
3、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的了解,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文化;
2.学唱《天鹅》。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演唱《天鹅》,感受颤音、装饰音的特点;
2.控制气息、以力度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音准与节奏。
(1)呼吸:呼吸十次左右,使学生们更好更认真地进入课堂。(把气吸到肚子里,感觉肚子是硬的。)
(2)发声:音乐课常规且必备环节,用钢琴伴奏练声,第一组用yi和a发声,第二组用wu发声(速度变快),第三组音程跳进:d—m、r—f 、m—sol、
f—l、sol—s、l—d、s—r、d
(3)节奏练习
2. 教学过程和要求:
导入
(1、)播放蒙古族长调(鸿雁马头琴版),同时提问学生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包括地理
位置、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
(说明:本环节播放的音乐是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马头琴版长调作品《鸿雁》,音乐音响的收集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课堂)
(2、)欣赏各类蒙古族乐器,对蒙古族长调、短调有所了解。
① 初识蒙古族乐器(教师介绍马头琴、火不思、蒙古族大鼓等。)
② 介绍蒙古族长调、短调。
(说明:本环节通过对器乐赏析,使学生认识并了解蒙古族乐器并了解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区别。)
(3、)歌唱《天鹅》
①歌曲欣赏包括歌曲的介绍(蒙古族长调、短调)。
②学唱歌曲《天鹅》(教师一句一句教唱)。
③完整演唱并尝试背谱。
(4、)音乐鉴赏《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