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的散文三篇
关于城市的散文三篇
一座城,如一条古老的巷子,藏着一段幽深的故事,或许,若干年后,当我们走出巷口时,便只剩下回忆了。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城市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城市的散文一:城市情结
一直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座城,那里生长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原始森林,无论岁月如何侵蚀打磨,无论风雨如何冲刷洗礼,它依旧神圣,纯净,美好,一如初次念起时的模样。
——题记
光阴如梭,一转眼在上海呆了三年有余。于我而言,这是一座简单却又温情的城市,它没有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亦看不到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缓缓经过的才子姑娘,就连下雨时也无法媲及那江南杏花烟雨的朦胧之美。然而,一朵花有一朵花的姿态,一座城有一座城的风情,就是这样看似索然无昧的一个城,却牵扯着我心里多年来难以言说的莫名情愫,在我心里停留至今。
雾霾城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如安妮宝贝所写的“城市情结”,但我知道那些烙在心上的记忆,跟掌心上的纹路一样,抹不去,斩不断,成为永久不可磨灭的印记。
记得很多年前,对这座城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家里小小的黑白屏幕和纵横交错的地图上。少不更事的我倚在院子门口,一边对着远方张望,一边用手指从地图上丈量着从家到上海的距离。1051公里,噢,如此一个天文数字如银河一般,生生的将两代人隔成了天南海北。那是一个爱做梦的年纪,最记忆犹新的时刻,无疑是梦见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飞到了那座城和朝思暮想的父母相拥而泣。每次从梦中哭泣醒来,对这座城的牵挂就会多一分,对家人的思念也就更浓一分。
窗外的白杨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落了又绿。几经轮回之后,我开始在教科书里邂逅了余光中的《乡愁》。第一次,我在这首诗里读出了一种久违的感动,以致于眼前开始泛起了两行薄薄的轻雾。老师嘤嘤的讲课声在不断继续,而我已听不见说了什么,只有这首《乡愁》一遍一遍在我耳边回响。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原来那座城虽不是我的故乡,却承载着和故乡一样厚重的牵挂。原来当一座城被人赋予了浓厚的彩时,它不再是一座空旷的躯壳,它是承载思念与牵挂的桥梁,亦是安放疲惫心灵的避风港。
时间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无法逆流。读书的日子就像大风吹书页,呼啦啦的一页一页的翻过去了。几年后,大学毕业后的我终于站在了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里时,竟然有了一种莫名想要流泪的冲动。天空还是依旧的澄澈瓦蓝,依旧有着明亮刺眼的阳光和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依旧有着神匆匆的人从呼啸而行的地铁站里打马而过……这一切的一切,曾经反复出现在多年前的那些梦境里,而今离我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
我曾以为这座城于我来说有着不可逾越的意义,但却不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座城的意义更是不同。对于这座城,母亲该是多么熟悉啊,因为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的依恋,有她的思念,有她所有的热情和梦想。而我,不过是这座城里匆匆的过客罢了,只留下了一抹浅薄的身影和年少天真的记忆。
一路走来,这座城见证了她的每一步生活印记。从正值青春到容颜渐老,从生意兴盛到逐渐萧条,这里保留了她生命中最美丽的青春和最深切的依恋。我曾经笑着调侃道:“你可以考虑从头再来,东山再起呀……”母亲回应道,“年纪大了,没有当初的壮志激情了,现在即使有心也无力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短短一句话,听得我无语凝噎,如鲠在喉。我不懂得,这话语里蕴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愫。
但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原来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幸福,都是用母亲的整个青春换来的。原来少年的我在张望这座城市的同时,她也在相反的方向张望着我,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如何怎么也割舍不断的。
一个人,一座城,有着多少温情牵挂,又有着多少尘世浮华。一座城,如一条古老的巷子,藏着一段幽深的故事,或许,若干年后,当我们走出巷口时,便只剩下回忆了。悠悠的岁月也势必会将一些东西改变,但我知道,那些关于这座城市的情结却一直不会变。
关于城市的散文二:一个城市的温柔
我在成都生活了很多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对这个自小生长的城市越来越依恋。每当我出差远行,时间稍长,我便会忍不住想念起成都,想念起家门口那些熟悉的街道。这种感觉有时会过于强烈,就像夜晚一个不敢独自入睡的孩子,害怕醒来时发现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在汶川地震那年,在延绵不断的余震中,曾经在很多个夜晚,我不止一次的想象过这个城市完全毁灭的场景。那时的我内心中充满悲凉,我很害怕这个自小成长的美好之地,有可能就会在那么一刻,轰然倒塌,彻底消失。每当想起那种地震过后的满目苍夷,就会令我浑身颤抖,难以入眠。这种悲伤的感觉
萦绕了我很久,直到那场灾难逐渐远去。
我时常在想,经历过一场突如而来的灾难,也许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中许多不平常之处。而我,是不是再次认识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情感?在很小的时候,我经常爱翻弄家里有一本中国地图册,地图册的第一页是一副中国全图,上面所有的省会城市几乎都赫然在目,而整个四川居然只标了个重庆。尽管那时我也知道重庆是个很大的城市,但成都毕竟还是四川省的省会吧。愤愤不平的我,只好自己用笔在地图上的四川省中央位置标写了个成都,顺便把重庆抹掉了……回想起来,年少的我一定或多或少有了点“地域民族主义”的狭隘心态。不过看的出来,那份对成都的热爱,倒是早早就隐藏在了我的心底。只是那时的我,也许并不了解自己内心深处这份情感罢了。
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喜爱一座城市,可能这里包含了太多的个人因素。济南平静无风的冬天曾令老舍大加赞赏,称其是一个“温晴”的宝地。四季鲜花盛开的昆明吸引了无数人们心向往之,林徽因就曾盛赞昆明“永远是那么美,无论晴天还是下雨”。对于我而言,也许很难出一个喜欢成都比其他城市更好的理由,如果非要寻一个的话,那么我想,我一定是最喜欢成都的温柔。 我曾经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如果单从外在来看,现在的成都和中国
大部分的省会城市极其的相似———横冲直窜的电动车,充满雾霾的城市上空,无处不在的建筑工地,千篇一律的城市广场和步行街……在这些城市往返,也许并不会让人感觉到那么陌生,但仅从这些来感受一个城市,或许并不客观,如果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很久,很难会有更深的体会。
成都是一个温柔的城市,这是多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温柔的城市有很多,如果说江南小城的温柔有那种“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那么成都的温柔则像“天街小雨润如酥”般的细腻。这些细腻的温柔隐藏在少城巷子的深处,隐藏在府南河边那些茶铺里的茶座上,隐藏在街边女孩子们的悄声细语里,隐藏在那种湿润而又多雨的季节之中……我非常喜欢成都的那种四季无风的阴柔天气,觉得“冬季无风便是奇迹”的老舍先生,若在成都长期生活一段时间,这种天天发生的“奇迹”不知会不会让他觉得十分无趣,而阴霾的天空想必会让他产生“出太阳才是奇迹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如此,成都那珍贵的阳光显得朦胧而和煦,尤其在四月,这个一年最好的季节里,伴随着满眼的绿,如果下过雨,从草地树丛中行走,便会有春草和泥土的香气混杂在一起,若再有缕缕阳光从树林的缝隙种透过,那一刻,便是最美好的时光。
遗憾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对这种美好的温柔浑然不知,我不知道多年前天空中那透过厚厚云层含蓄着照射着我的阳光的柔美,不知道四季无风带来的这个城市安静宁和,也不知道初春早晨“晓看红湿处”的美好,更不知道成都女孩说话时那种恬静温婉。直到多年前我去北方的一个城市求学,我才体会到原来我竟然是如此的习惯这个自小生活成长的城市。
那时的我,曾经被北方天空那种每天没有一丝云彩的晴朗所极大地震撼,但是我却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天气。天是那么的高,阳光炙热而干燥。春天时常会有狂风夹杂着沙粒和杨絮,肆虐着城市每个角落;冬天,蓝的天空和干枯的树枝上方挂着赤裸裸的太阳,伴随着刺骨而又强烈的冷风在耳边咆哮……所有一切都完全可以带给一个未满二十岁,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年轻人足够的绝望感。年少的我极其想家,想念父母,想念成都那阴霾霾的天气和湿漉漉的街道……很多年后,我偶然读到郑振铎写的《北平》,发现郑先生初到北平的感觉原来与我来到那个城市是何等相似,只是我远没有先生那样的心境,能够在后来的生活中体会出这些看似粗犷的城市的内在之美。那时的我完全被孤独和绝望所困扰,没有任何更多的心思去体会那不一样生活中的独到之处。也正是那些日子,也许才让我逐步认识到了我对成都的那份感情。
在我回到成都工作后,遇见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同事,很少有人会像我一样喜欢成都那种阴沉的天气。也没有人可以理解我对晴朗炙热天气的畏惧,我也没有像大多数成都人一样,对阳光充满向往,我还是喜欢太阳在厚厚的云层中小露身姿的样子,喜欢春天夜雨的绵绵之音,以及清晨推开窗户扑面而来的湿润芳芬。 海子曾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和稚嫩的自己告别。很多年过去了,我不再是那个浑然不知的年轻人,我理解了这个城市给我的温柔是什么,就像我很久才理解了年少时父母对我的爱。我不会再介意成都在其他人心中地位的高低,我只喜欢我在这个城市习惯的生活。我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我不知道将来她对这个城市会不会有我这般的感受,会不会像我一样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那份关爱。也许有一天,她会长大远行,离开我和这座城市,但我一定会把我对这个城市和对她的所有感受告诉她。我热爱这个城市,一种单纯而纯粹的爱恋。这是我的归属,有我爱的家人,有我儿时的记忆,我已不会再离开她远去,我无法告别这个城市给我的温情,我知道,我已离不开这里,离不开来自一个城市的温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