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
2018年1期总第414期
王城,十面“霾”伏
——
—评徐则臣《王城如海》王楚君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作为自《耶路撒冷》后的又一长篇力作,《王城如海》显示了徐则臣人到中年后崭新的创作特质。作者运用深刻的感知力与洞察力,以王城和雾霾为切入口,剖析中国当代城市发展问题,透过形形各类人的生活危机,揭示人类存在中难以脱逃的困境和伤痛。
关键词:
雾霾城市《王城如海》城市雾霾生存困境作者简介:王楚君(1993-),女,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如果没有韩敬先生指出“惟有王城最堪隐,
万人如海一身藏”这两句诗,
也许《王城如海》现今还叫做《大都会》、《大都市》或其他的什么。假设没有“王城”,“大都会”依然能保证徐则臣书写“城市启示录”的宏图实现。然而,若非“王城如海”,小说中那一种扑面而来的孤独、焦虑、忧惧、迷惘与怨怼便难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而这,才是生活本身粗粝的质感———一种
唯有人到中年方能体悟到的危机丛生、
十面埋伏的人生困境与伤痛。
一
城市,是这篇小说一切思想及故事生发的基点。有关于城市的思索和探究通过《王城如海》精致的结
构展开,这暗合着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
既是有意为之,又与整部作品完美契合而无斧凿之迹。小说
的内容在两个事实层面上铺陈。
首先,由每章开头的内容组成,在小说中作为戏中戏的剧本《城市启示录》以跳荡、荒诞、抽象以至于形而上的方式关注着当下中国社会最为现实的问题,在艺术的世界里最大限度
地思虑社会的真相,探索着城市的内核。
与以往作品中从大城市看小城市、局限于国内视角的认知方式不
同,徐则臣在新作中采用了一种崭新的国际视野,
将北京这座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年古城放入全球化的坐标系内,以世界眼光进行审视。为此,《城市启示录》中特别设定了海归教授为叙述的主体,通过教授及妻儿
的北京之行,交杂其与小偷、
菜贩、蜗居青年及社会各人等零零落落的对话,
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北京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审察:两个北京在时空
中并存,“一个藏在另一个里面。
一个崭新的、现代的超级大都市包裹着一个古老的帝国。”淤33
这宛如包浆
般的北京浮华、精致而科学,
现代化的发展如同打了鸡血般一路狂奔,却并不具有稳定、
饱和、完整而自足的城市形态。在光怪陆离的表象之下,
一个乡土的灵魂在城市的血液中沉静地流淌。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王城,在现代化的今天,它跑得太快,以至于丢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乡土的基座。
由《城市启示录》所提出的思考向内延伸,《王城如海》的主体部分以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就剧本中
所思辨的问题进行了生动而丰富的注释和图解。
以剧作家余松坡、祁好夫妇为中心,延伸至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罗冬雨、韩山、罗龙河、鹿茜,
从高级知识分子,到进城务工的小保姆、快递员,以及虽则一只脚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实则仍然难以摆脱乡土文化及
家庭背景、“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罗龙河和鹿茜。
形形,男男女女,人们在城市中摸爬滚打,
谨小慎微地讨生活,到头来,却都不免被城市所累,为生活所伤,在北京这座巨大的灰怪兽口中孤独地舔舐伤口。
小说中人物的苦恼与伤痛几乎全部来自于城市本身。余松坡的忧惧和痛苦在两个层面缓缓流淌。一
方面,他为近期上演的新作
《城市启示录》而苦恼。由于剧中人物对现代北京“蚁族”的生活表达了微词,余
松坡饱受社会非议,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变故。
这无疑是由城市直接施加的痛苦与烦忧,从客观社会层面而言,蚁族的诞生是现代城市跨越和传统乡土发展衔接的不畅所致,繁华锦秀的都市既不加掩饰地彰显着
对农村子弟的诱惑,在生产和制度的层面,
却又无力吸纳数以千万的外来人员在城市安身立命。两方的抵牾逐渐上升、发酵,最终,催生出身处城市却不得不集体蜗居的蚁族。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副产品,蚁族
的存在无疑是城市乱象之一种,
而如何评价这一现象1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