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摘 要: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总是时不时地跑偏?
科技已经证明人类是自然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但是,自人类从自然界演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在变化着、并且迫使人类不断地思索着。这个过程中使人类尤为反思的是,人类在对自然不断索取的过程中,得到了自然不同程度的报复。面对自然,人类是否应该感恩于自然、回馈于自然、进而崇尚自然?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做到感恩、回馈与崇尚自然?人居环境的“绿”——“从绿建筑到绿城市”可谓是当下值得践行的尝试。
关键词:自然崇尚;理性信仰;绿建筑;绿城
市
Abstract:Why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lways shif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proved that human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evolution, and human being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nature.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as been changing, and forcing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In this process, the human has got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rev
enge in the process of the natural continuous request.In the face of nature, whether human beings should be grateful to nature, back to nature, and advocating nature?The answer is yes.However, how to do Thanksgiving, feedback and advocating natural?Habitat environment, "green" - "from the green building to the green city" can be described as an attempt to practice.
Keywords:natural advocate;rational
belief;green building;green city
中图分类号:TU-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6)02-0059-02
1 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树立一种全新的自然伦理观念,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2 本源——人与自然
《庄子・齐物论》曾说过:“天地以我为生,万物与我齐”。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即天地万物,可理解为自然界、自然环境。庄子认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界的,而为自然之物,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批判那种偏狭的人类功利主义的伦理、秩序和价值观。
2.1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与人类的相处过程,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同时也是精神实践活动的基础。人类起初并未有人文追求,单纯的使用着自然的馈赠。渐渐的人们意识到,人类的一切美好,似乎都是由神明赋予的,自然也是神明的造物。原始思维也以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自身之外的神秘力量。
科学的出现让人类千万年来对自然的迷惘有了更直接的解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向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人类的步步紧逼下,自然终于做出了回应。自然与人的统一受到了科学至上主义的破坏,人和自然就像一个整体,这表示,人类破坏的“统一”终将造成自然对人类的破坏。但是,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界,人与自然永远不该被独立讨论,人类的视角不应该单独存在,自然与人随时处在可以互换的阶段,或
许这才是平息大自然的愤怒,让一切回归和谐统一的准确思维方式。
2.2信仰
信仰是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之
初,无论是信仰主宰着人的命运的冥冥之中的神灵,还是信仰神通广大的半人半神的祖先,抑或信仰“有着精神和灵魂”的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人的信仰的对象都必然是这样的一种“事物”:它具有永恒的绝对的性质,人类是它的造物或后代,因而它总是对人类情有独钟。显然,只要能够将自己维系于这样的“事物”,人们就有可能超越有限的人生,摆脱掉偶然、无根的心境,使自身也赋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寻得“安心之所”的问题,也就是寻能够把我们的生命与生活担当起来、支撑起来的力量与根基的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开始从理性信仰的角度解决问题,现代城市的推进,在不同的信仰下产生了一批批城市设计理论。当前,城市设计和其它科学领域的观点都不断证明,多元化是世界的本质,生态伦理观念是当下理性信仰的重要内容。
3 觉醒——绿建筑
古代的诗人们以他们的慧眼关注着生物与环境,描绘了许许多多大自然动人的场景,杜甫的《晓发公
安》中:“邻鸡野哭如昨日,物生态能几时。”指的就是自然界生物生机盎然的一种状态;柳贯的《送贡泰甫南归觐省》中:“长河夜来雨,物饶生态”、程敏政的《题蔡挥使所藏林良双鹊》中:“可人生态无穷意,难了主人堂堂真”,皆形容自然界物的清新勃发之态;宋代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中:“凡举笔写像必致精絶,时无伦拟者。尤喜画鹞子、白头翁、鹖鸟、班鸠,皆有生态。”此处“生态”形容绘画十分生动逼真,宛有生意。可以说,“生机”是生态的基本内涵,也是大自然所造就的最动人的生命特征。
然而,当人类文明的车轮转到了今天,地球生物圈的平衡遭到了破坏,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于是人类重新把目光投向自然,开始关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和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1绿建筑
绿建筑是近十几年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己对自然的破坏而兴起的一种最大限度的节约
作者简介:郝赤彪(1960-),男,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懿龙(1988-),男,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自然崇尚
——从绿建筑到绿城市
Natural Advocate
——From Green Building to Green City
郝赤彪 徐懿龙Hao Chibiao Xu Yilong
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考虑到地方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同时特别强调建筑物的设计要尊重天然环境,每栋建筑物都应是基地独一无二的产物。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在它的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2绿植建筑
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绿植建筑应运而生。优美的环境绿化是构成良好建筑外部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改变城市面貌,而且在改善气候、美化生活和提高绿视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城市空间变成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围合而成的冷漠世界。虽然有了绿建筑的理念降低了对大自然的破坏,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还是使用了巨大的土地资源,造成了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和动物家园的减少。因此绿植建筑,把建筑所占的空间“还”给自然,把大地重新用绿装裱,在城市中用一抹绿增添一丝生机。
近几年来,国外已经有了一大批成功的案例,如纽约的高线公园,让・努维尔为悉尼设计的中央公园住宅楼,还有日本大阪难波公园。这些优秀的实例告诉我们,人类正在弥补之前所犯下的错误,人类逐渐的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人类必须对自然有一颗崇尚之心。
4 愿景——绿城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由此在绿建筑、绿植建筑之后,我们的城市将会迎来下一个阶段——绿城市。绿城市是充满绿空间、生机勃勃的开放城市;是管理高效、协调运转、适宜创业的健
康城市;是以人为本、舒适恬静、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城市;是各具特和风貌的文化城市;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城市。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4.1以人为本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是规划建设的最终受用者,也是最佳评价者,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是以使用者而不是规划建设者或个别领导为本。规划是把居住环境跟老百姓的精神很好
地结合起来。此外,我们规划一个城市的设施,
必须考虑到当地人的习性,否则规划出来的空
间很难被当地居民所接受和适应,不仅会带来
极大的浪费,而且会阻碍城市的健康发展。
4.2生态、人文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创造适宜的空
间,对自然的保护与人类空间的创造本身都是
相辅相成的。被称为“城市医生”的饶及人认
为,在中国做规划必须采用“四因二应”手法: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山而起,因水而回,
响应历史和呼应未来。在绿规划中,水资源、
生态保护和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
要。现代设计讲究依山傍水,人们选择适宜居
住的环境,城市因为人们的迁入而兴起,因为
人们的迁出而衰败。“四因二应”的规划在以
人为本的同时,有效的利用和保持了原有的生
态和人文特点,将其融入到规划设计的思想里,
以绿思维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
4.3低碳、节能
绿规划的思想归根结底体现在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在不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同时,
秉持节能和可再生的原则,采用绿建筑和节
能材料,建设低碳的绿城市。对城市的自然
资源、居住条件、交通状况、工作环境、休憩
空间等诸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与实现,
使城市在它的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
源、优化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
宜居和高效的城市空间,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环境。
未来的人类,如果想继续生存在这个地球
上,就必须转变自己之前固有的观念,从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到自然崇尚。从城市的发展史
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古代的城市是规整的,
等级分明的,以政治或者宗教为城市的中心,
城墙高耸,护城河、护林带都是为了防止城市
受到自然灾害而设,有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近现代的城市,因为科技的发展,人类忽视了
自然,变得为所欲为,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可
言,整座城市被灰笼罩,雾霾、沙尘暴、冰
雹、温室效应等问题接踵而来。绿城市的理
念将会在近几年逐渐兴起,这是对自然的崇尚,
我们应该先知先觉,走在世界的前列,利用绿
建筑的理念去打造绿城市,这是科学的、
有根据的、历史趋动的必然结果。
5 人与天调——自然崇尚
《管子・五行》说“人与天调,然后天下
雾霾城市之美生”。人类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由人类
社会和自然界共同构建的矛盾统一体,人与自
然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辩证统一的。人是自然界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
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
界,依赖自然界生存。同时,人类为了满足自
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觉的活动对自然界进行
改造,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但是,人类
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
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合
理的改造自然界,就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反之,如果人类忽视自然规律,盲目的对
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就会破毁生态环境,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生态伦理观下的自然崇尚理念,是对人
与自然伦理关系至今为止最准确的理解。可持
续发展观的渗透或许给我们新一次的观念变革
提供了一次契机。它要求限制人类自身的实践
行为,认为人类的后代生存价值远远高于当下
的生活价值,主张把对环境与资源的珍惜、保
护和永久性利用看作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内在
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尺度,建立人与自然的新
的和谐关系,并努力在最广泛的民众中形成一
种“大地”与“后代”意识,把伦理学的关怀
对象直接拓展或还原到人与自然关系之中,重
建人类绿文明。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近20年内经历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发人深省的变化,让深陷
科技带来的甜蜜果实的人类幡然醒悟,从科学
界本身发起的对于生态的重新认同,是自然伦
理观念的第一个浪潮,虽然自然伦理观念的口
号声愈发响亮,但是真正的实践却仍收效甚微。
所以这里主要想表达的就是一种信仰,所有的
人都追求这个的时候,任何法律的意义就没有
价值了,因为法律是人建立的。所以大家只要
有这个信仰,法律才是健全的,法规才是有用
的。
参考文献:
[1]曾正德.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
及其启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01).
[2]梁鹤年.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J].城市规划.2000(05).
6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