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炭药存性问题探析
中药炭药存性问题探析
月亮的诗句古诗更新日期:2010-07-09 点击: 王恩银 郑 勇
119消防日是几月几号  祖国医学对炭药的应用历史由来已久,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即有关于“燔制左角发”的记载。其后,制炭发展为一项专门的制药技术,并且成为中药炮制的重要内容。制炭方法虽有烧、炒、煅之不同,但对于炭药的质量要求古今一致,即要求“存性”。现行《中国药典》及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在炭药的质量控制上大都要求达到“存性”标准。兹就炭药“存性”问题作如下探析,以期抛砖引玉。
1 炭药存性的由来
  我国早期医药典籍对于炭药的记载比较简单,大都以“烧”或“烧灰”的方式出现于个别方剂的脚注中,未提到炭药质量标准问题。最早提到炭药“存性”质量标准的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方论》中的“王不留行散”后注曰:“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此后,“存性”即成为炭药的质量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2 炭药存性的意图
u盘删除数据恢复  炭药“存性”的意图,早期的医药文献未见明确记载,受元代“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影响,明清时期炭药的应用更加广泛,著名医家陈修园对炭药“存性”问题有了独到见解,他以“十灰散”为例作了详尽阐述。陈氏
曰:“副散注云烧灰存性,今药肆中止知烧灰则变为黑而不知存性二字大有深义,盖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矣。唯烧之初燃,即速放于地上,以碗覆之,令减其火,俾各药一经火炼,虽变易而本来之真性俱存,所以用之有效,人以为放地上出火气,犹其浅焉者也。然余治证四十余年,习见时医喜用此药,效者故多而未效者亦复不少,推原其故,盖因制不如法。”[1]在这里,陈氏以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强调指出,制炭“存性”的意图在于保存药物的“本来之真性”,并认为“存性”是保证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3 炭药存性的现代研究
号改成什么比较好
  对于炭药的“存性”问题,不少人作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棕榈,叶氏[2]的研究证明棕榈入药以制炭为宜,与传统的经验相符合。其后,王氏[3]对棕榈生品和不同程度炒炭品进行了成分测试,薄层层析,鞣质含量,凝血止血作用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棕榈制炭以炒轻炭(存性适中)为佳,煅炭品(内外皆成黑,存性程度极小)有机成分破坏严重,未显示止血作用。说明传统制炭经验强调“存性”有科学道理。再例如槐花,赵氏[4]研究证明鞣质是槐花炭的止血成分,并且槐花炭的鞣质含量与制炭时的温度有关,当温度适宜,槐花炭“存性
”适中,其鞣质含量升高,当温度过高,槐花炭灰化严重,其鞣质含量降低,也说明了传统经验槐花炒炭“存性”有其科学依据。
身份证过期如何网上办理
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
4 炭药存性的质疑
  传统意义上的炭药“存性”质量标准不够明确,往往会因为个人直观判断上差别以及各地各人经验或习惯的不同,造成同一种炭药炮制品在质量上的较大差异,从而导致药效的不同。因此,对于炭药的质量仅仅用“存性”来控制还不能全面说明问题,难以保证其临床药效的稳定,有必要探求某些更为合理明确的指标,以加强对炭药的质量控制。
作者单位:王恩银 郑 勇 山东省济宁市传染病医院 272100
参考文献
1 王 琦,孙立立,郭长强,等.棕榈炮制演变探讨.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1)∶695
2 叶定江,沈海葆.棕榈不同药用部位及煅炭后止血作用的比较.中药通报,1983,8(2)∶23
3 王 琦,粱志才.棕榈炭炮制工艺研究.中成药研究,1983,(9)∶28
4 赵兰湘,时硕坤,胡丽萍,等.槐米炭炮制原理的探讨.中成药研究,1988,(4)∶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