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市场分析
2021年是⽟⽶价格由疯狂回归理性的⼀年,整体价格表现出冲⾼回落的⾛势,全国均价在年初便快速冲⾄3000元/吨的历史性⾼位,让众多市场参与者不知所措,⽟⽶的强势也带动⼩麦等其他⾕物价格⼤幅上涨,⽟⽶俨然成为⾕物市
场“带头⼤哥”。但之后便被其他⾕物“兄弟”抢占市场,价格逐步回落,经过反复调整,兜兜转转⼜回到了年初的起点,年底最终回落⾄2700元/吨附近。
2022⽟⽶市场能否重回强势仍存在较多变数,饲料需求下降、种植⾯积回升、进⼝维持⾼位、替代品使
⽤增多都在扰动新年度⽟⽶市场。在此我们将从政策、供需、价格、深加⼯、饲料养殖等多⽅⾯回顾2021年国内⽟⽶市场情况,并对2022年⽟⽶市场作出展望。
⽟⽶价格“上涨⼀个⽉、回落⼀整年”
2021年⽟⽶市场承接2020年强势表现,⾸⽉便从2665元/吨冲⾄历史⾼位3000元/吨,但随后便呈现⾼位回落的态势,主要是由于⽣猪养殖规模达到顶点以及深加⼯消费增长乏⼒,同时替代品使⽤⼤幅增加,叠加不断有进⼝⾕物到港补充需求,国内价格震荡下⾏,仅在第四季度由于新季供应出现阶段性问题导致价格出现⼀定程度上涨,年底报价2734元/吨,全年上涨69元/吨,跌幅约2.6%。⼤商所中国⽟⽶主连合约同样出现较⼤振幅,年初便刷新历史纪录冲⾄2930元/吨,之后便持续回落,最低跌⾄2429元/吨,虽然回落幅度较⼤但依然处于较⾼⽔平,⾄四季度价格反弹⾄2600~2700元/吨,全年下跌70元/吨,跌幅2.55%。
(⼀)1⾄4⽉⾼位震荡阶段
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由于防疫的迫切需求导致市场⼏乎处于“冻结”状态,企业普遍被突发事件打了个措⼿不及,春节后原料供应⼀度紧张异常。⽽2021年初防疫形势依然严峻,为避免出现被动局⾯,企业节前备货⾮常积极,叠加“⾮洲猪瘟”疫情防御已经颇具经验,⽣猪养殖规模已恢复⾄⾼位,整体⽟⽶需求爆发性增长,同时陈⼩麦拍卖价格持续攀升,增加替代品使⽤成本,综合导致1⽉⽟⽶价格猛涨,
市场⽓氛近乎疯狂,连续3周出现100元/吨的周涨幅,全国⽟⽶平均价冲⾄近3000元/吨,随后价格在2900~3000元/吨附近持续震荡。
(⼆)5⾄9⽉震荡回落阶段
⾄5⽉,由于全国⽟⽶均价维持在2900元/吨以上的⾼位,⼤量替代品涌⼊⽟⽶消费市场,以托市拍卖⼩麦份额最多,河南、安徽等⼩麦主产区⼩麦⽟⽶差价⼀度达到400元/吨。在巨⼤的利差刺激下,⼩麦拍卖热情⾼涨。2021年初⾄5⽉份⼩麦停拍时,上半年最低收购价⼩麦拍卖成交2765万吨,加上2020年成交2347万吨,累计成交托市⼩麦5100多万吨,绝⼤多数成交集中在2020/2021⽣产年度,市场普遍预估其中3500万吨左右涌⼊2020/2021⽣产年度饲料市场,挤占了⽟⽶份额。与此同时进⼝也开始⼤量到港,饲料企业养殖利润快速回落,部分企业已出现亏损;深加⼯⾏业更是受⾼价⽟⽶拖累,导致产品价格较⾼、市场萎缩,开机率整体表现不及前两年,持续在50%~70%的低⽔平徘徊,整个⽟⽶消费市场萎缩明显。并且随着6⽉新季⼩麦⼤量上市,企业选择较多,因此⽟⽶价格开始慢慢回落,但不少囤粮主体仍不愿出粮,因此价格回落较慢,5⽉⾄8⽉底全国均价回落约120元/吨,⾄2794元/吨。⽽9⽉份眼看新⽟⽶即将上市,需求⽅⾯并没有好转,囤粮主体不得不认赔出库,价格下跌明显,全国均价单⽉下跌110元/吨,⾄⽉底跌⾄2686元/吨。
(三)10⾄12⽉逆势回升阶段
进⼊10⽉本应是新粮开始上市、价格下跌的阶段,但本年度华北地区受到暴⾬突袭,不仅减产⽽且影响收割,上市普遍推迟;⽽东北同样降⽔偏多,虽然并未造成减产,质量影响也相对较⼩,但农⽥积⽔同样导致收割困难,东北、华北主产区上市普遍推迟⼀个⽉以上。受此影响,价格开始逐渐上⾏,尤其进⼊11⽉后,随着前期⼩麦和⽟⽶的结转库存消耗殆尽,市场急需新季⽟⽶补充需求,单⽉上涨达到80元/吨。⾄12⽉底随着上量逐渐增多,且由于效益不佳企业备货并
殆尽,市场急需新季⽟⽶补充需求,单⽉上涨达到80元/吨。⾄12⽉底随着上量逐渐增多,且由于效益不佳企业备货并不积极,且由于价格过⾼,上半年⾼位接货导致亏损的教训如芒在背,贸易主体更不敢轻易备货,市场期待的节前备货潮落空,价格逐步稳定并⼩有回落。四季度全国⽟⽶均价从2670元/吨最终上涨⾄2737元/吨,整体上涨70元/吨。
产需缺⼝缩⼩供需有保障
2020/2021年度,由于国内⽟⽶价格持续⾼企,以⼩麦、⽔稻为代表的⼤量替代品凭借⾃⾝性价⽐优势,挤占国内⽟⽶消费市场,⽟⽶进⼝也⼤幅增加,国内⽟⽶市场由传统的纯粹由国内⾃⾝供需左右,变成由国内整体⾕物⼤市场及进⼝⾕物共同影响,市场复杂度⼤幅增长,在⾏情上呈现品种联动、内外联动的新特征。具体⽽⾔,2020/2021年度⼩麦拍卖4500万吨左右,定向⽔稻2200万吨左右;⽟⽶进⼝近3000万吨,3倍于上⼀⽣产年度;⾼粱、⼤麦、⼩麦分别进⼝868万吨、1205万吨、9
88万吨,较上⼀⽣产年度分别增长134%、101%、41%。考虑到国际粮价上涨、进⼝利润下降等因素,预计2021/2022年度进⼝⽟⽶及替代品可能较上⼀⽣产年度有所下降。
⽣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2020/2021年国内⽟⽶种植⾯积约为6.19亿亩,与上⼀⽣产年度基本持平。本年度虽然华北地区⽟⽶⽣产受到暴⾬天⽓影响减产,但东北⽓象条件较好增产较多,因此在种植⾯积不变的背景下,全国整体依然实现了增产,2020/2021年度总产量为27255万吨,较2019/2020年度增长1190万吨,增幅4.6%。对于新⽣产年度供需⽅⾯,由于⽟⽶价格⼤幅上涨,种植效益提⾼,农民种植⽟⽶意愿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2022年度全国⽟⽶播种⾯积达6.50亿亩,⽐上⼀⽣产年度增加3090万亩,增幅5.0%,预计整体产量有望达到2.8亿吨。
消费⽅⾯,2021年⽣猪养殖规模快速恢复⾄⾼位,饲料消费增长明显,但由于⼤量替代品涌⼊挤占⽟⽶市场份额,因此饲料⽣产增长的⽟⽶消耗⼤量被替代品填补,因此估算年度饲料⽟⽶消费与2020年持平,为19000万吨⽔平;⽽深加⼯⽅⾯由于原料快速上涨,产品竞争⼒下降,企业开机情况不佳,⽟⽶消费预估略减,年度消费预估在8000万吨⽔平。结合⾷⽤消费和种⽤消费,判断年度总消费接近3亿吨⽔平,综合来看年度产需缺⼝在3000万吨左右⽔平,进⼝及替代品完全能够补充缺⼝,因此2021年⽟⽶价格呈现⾼位回落⾛势。⽽2021/2022年度⽟⽶饲料消费量预计稳定略降,深加⼯稳定略增,整体⽟⽶消费量预计与上⼀年度持平或略减,维持在3亿吨附近。
因此判断年度⽟⽶供需依然维持紧平衡态势,阶段性季节性缺⼝依然会出现,但整体供应⽆忧,因此价格呈整体稳定、阶段性涨落的⾛势。
政策“稳”字当头
进⼊2021年,国内⽟⽶已基本实现完全市场化,没有了⼤量储备的压⼒,借助⽣猪养殖恢复的东风,⽟⽶价格快速上⾏,种植⾯积也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下显著增加。⽟⽶市场化运作顺利,⽣产规模也已达到⼀定⾼度。为了统筹稳定整体粮⾷市场供需,有关⽟⽶种植的表述也从“扩⼤”再次转变为“稳定”。作为⽟⽶重要替代品的⼩麦,托市收购价格也进⾏了调整;同时对于⽟⽶下游⽣猪⽅⾯也提出了逆周期调控的要求。
(⼀)种植政策重回“稳定”
从2016年⽟⽶市场化改⾰开展以来,我国⽟⽶供需两⽅⾯都上了新台阶,⾃我调节能⼒也⼤幅提⾼,改⾰成果显著。在2021/2022年⽟⽶种植⾯积已出现明显增长的背景下,政策指导原则从2021年的“稳⼝粮、稳⼤⾖、扩⽟⽶”,演化到2022年的“稳⼝粮、稳⽟⽶、扩⼤⾖、扩油料”。政策指导中明确表⽰稳定⽟⽶产量⾸先要稳住⾯积,要落实粮⾷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最⼤限度挖掘撂荒地、间套作潜⼒,确保明年粮⾷⾯积保持基本稳定。同时,要把提⾼农业综合⽣产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产要素和体制机制两个⽅⾯着⼒,持续挖掘增产潜⼒。因此可以预见新年度⽟⽶供应将会稳中有增。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上调托市⼩麦收购价格
本年度由于⽟⽶价格较⾼,饲料企业⼤量选⽤托市⼩麦补充饲料需求,⼩麦价格对⽟⽶价格显⽰出强⼤的牵制作⽤,因此对⼩麦政策也需要保持关注。10⽉14⽇,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称,2022年国家继续在⼩麦主产区实⾏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
准,2022年⽣产的⼩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115元,即2300元/吨。并且限定2022年最低收购价⼩麦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第⼀批数量为3330万吨,不分配到省;第⼆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托市价格的提⾼也反映了市场对新季⼩麦价格预期较强,间接⽀撑⽟⽶价格。
(三)建⽴⽣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
在有关⽅⾯全⽅位的⽀持下,2021年⽣猪⽣产已完全恢复并超过通常⽔平。为了稳定国内⽣猪⽣产,保证⾏业良性发展,熨平“猪周期”波动,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以保障猪⾁基本⾃给为⽬标,建⽴预警及时、措施精
合印发《关于促进⽣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以保障猪⾁基本⾃给为⽬标,建⽴
预警及时、措施精准、响应⾼效的⽣猪⽣产逆周期调控机制,⽤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猪产业⾼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为此《意见》提出建⽴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指标的逆周期调控机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度同⽐变化率正负5%和10%作为调控基准,建⽴异常变化⾃动触发调控机制,重点是避免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下降埋下供应隐患。将产能调控⽅案与政府猪⾁储备调控相互配合,形成源头预先调控和产品终端调控互相补充的格局,从⽽更好促进⽣猪稳产保供。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猪产能调控实施⽅案(暂⾏)》,“⼗四五”期间,以正常年份全国猪⾁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作为⽟⽶第⼀需求⼤户的⽣猪养殖,更加平稳的周期过渡显然能减少⽟⽶价格的⼤起⼤落,能显著稳定⽟⽶⽣产、稳定农民收益,⾮常有利于国内⽟⽶市场良性发展。
深加⼯及饲料⽣产⾯临压⼒
2021年,⽟⽶深加⼯⾏业受原料价格上涨冲击严重,整体盈利不断下滑。由于整体⾏业产能较⼤,产品涨价幅度跟不上原料涨价幅度,并且产品价格上涨进⼀步导致需求下降,2021年样本企业库存整体⾼于前3年,企业不得不减少开机以维持价格,⾏业内部竞争激烈。全年⽟⽶深加⼯⾏业整体平均开机率在60%附近徘徊,不及2020年,全年亏损时期和盈利时期各占⼀半。
2021年度⽟⽶消费量预计与上年持平或略减,预计在8000万吨⽔平附近。⽽2022年度饲料⽅⾯对⽟⽶需求有下降可能,有望阶段性带动⽟⽶价格重⼼下移,从⽽有利于深加⼯⾏业利润恢复,因此预计深加⼯⽅⾯年度⽟⽶消耗可能稳定略增。
受⽣猪养殖强势恢复带动,2021年我国饲料⽣产⼤幅增长,饲料⼯业协会数据显⽰,2021年全国⼯业饲料总产量29344.3万吨,⽐上年增长16.1%。其中,猪饲料产量13076.5万吨,同⽐增长46.6%;⽔产和反刍动物饲料⽅⾯也有不错表现,产量分别为2293万吨、1480.3万吨,同⽐分别增长8.0%、12.2%;⽽禽类饲料⽅⾯表现不佳,规模继续下滑,蛋禽、⾁禽饲料产量分别为3231.4万吨、8909.6万吨,同⽐分别下降3.6%、2.9%。
截⾄2021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环⽐微涨0.77%,同⽐增长4.04%,仍超出4100万头基准数5.5%;全国⽣猪存栏量为44922万头,同⽐增长10.5%,产能处于较⾼⽔平;2021年全年共出栏⽣猪67128万头,同⽐增长
27.4%;全年猪⾁产量5296万吨,⽐上年增长28.8%,基本达到历史正常年份⽔平。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1年6⽉冲⾄本年⾼位4564万头,之后便⼀直在稳步回落,可见⽣猪养殖恢复在2021年已经完成,⾏业由增长期转⼊新的收缩期。这主要是由于产能⼤幅提⾼,猪⾁供应充⾜导致价格快速下跌,养殖利润⼤幅下降。
截⾄2021年末,全国22个省市⽣猪均价报16.3元/公⽄,同⽐下跌51.97%;全国猪⾁平均价格25.18元/公⽄,同⽐下降46.94%;全国仔猪平均价格28.74元/公⽄,同⽐下降68.58%;⽬前⾃繁⾃养理论盈利报-115.46元/头,⽽2020年年底养殖利润则⾼达2236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报103.06元/头,⽽2020年同期为679.71元/头,猪粮⽐下跌⾄5.75附近。
2022年,考虑到能繁母猪回落情况,结合养殖周期,预估上半年⽣猪存栏量回落明显,⽽下半年有望回升,对应猪饲料对⽟⽶需求也会呈现出先降后涨的趋势,⽣猪养殖对⽟⽶需求也会相对稳定。⽽禽料⽅⾯,依然会维持⼩幅收缩,反刍⼩幅增长。总体⽽⾔,饲料⽅⾯对⽟⽶需求预计稳定略减,国内⽟⽶需求依然会受到进⼝和替代品挤压。
2022年⽟⽶市场展望
展望2021/2022年度⽟⽶市场,我们认为,供应端种植⾯积将会稳定略增,如果天⽓配合,⽟⽶⼤概率增产,并且随着价格⾼位回落及替代品价格上涨,进⼝和替代品使⽤有望下降。
消费端,考虑到⽣猪养殖进⼊收缩周期,其它品类养殖增量有限,饲料⽅⾯⽟⽶消费有可能⼩幅回落;深加⼯⽅⾯在盈亏平衡线附近运⾏,以稳定为主,不会有明显增加。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新年度⽟⽶产需缺⼝缩⼩,在替代品和进⼝的补充下年度供需平衡,价格也将
以平稳为主。考虑到⽣猪养殖周期和国际粮⾷价格上涨趋势,新年度⽟⽶可能呈现出先跌后涨、整体价格重⼼⼩幅上移的态势。新年度除了⽟⽶⾃⾝⽣长及收获情况之外,⼩麦⽣长情况、国际⾕物价格、⽣猪养殖周期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变化情况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