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13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作者:暂无
来源:《粮食决策》 2013年第9期
    虞华  虞丽娜(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江苏省盐城邮政局)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11年7月达到本轮涨幅最高的6.5%之后在波动中连续15个月呈小幅回落态势,最后进入了“l”时代。2012年我国物价总体温和上涨,基本呈现“前高后低”的小幅波动回落走势,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4.5%回落到10月份的1.7%,创3 3个月以来新低。1-11月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2 011年回落2.7个百分点,低于全年4%的调控目标1.3个百分点,物价调控已完美收官。预测2013年,总体经济的增长虽然可喜,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物价则更是他们关心的话题。有专家初步判断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物价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
    2012年12月4日政治局会议的新闻发布没有出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提法,而是提出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表明2013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基调出现微妙变化,政策执行可能相应出现一定调整。这次会议新闻稿仍提促内需,但似乎从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转向消费。这一变化虽可被视为鼓励内需增长总体立场未变、重心有所调整,但政策对消费的
影响更为间接,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政府调控总需求的主要杠杆。这意味着2013年整体经济政策立场,尤其是货币政策,将倾向于相对谨慎,但不会大幅收紧。2013年货币供应增速目标可能略低于2012年14%的目标、并低于14.1%的当前实际水平。谨慎的货币政策立场,可能给2013年经济增长带来温和的周期性负面影响。
    一、推动2013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基于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和全球性货币泛滥推动的趋势性因素影响,2013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
    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有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农产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流通环节多、费用高问题较为突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呈上涨趋势,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l、土地等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征收补偿提高了,地价必定会水涨船高,地价上涨部分年计入生产成本,最
终要转嫁给消费者。
    2、猪肉价格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对CPI的拉动作用增强。目前,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仍是最重要的部分,占居民消费的比重30%左右。食品中,猪肉占比为10%左右,再加上其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猪肉价格波动对食品价格乃至CPI走势都有很大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巳先后经历了3次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分别是2002年7月-- 2005年11月、2005年12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国的猪肉价格运行周期一般为40个月。价格高峰和低谷通常间隔1年半左右,包括补栏母猪到生猪供应上市需要“8个月配种、q个月妊娠、1个月哺乳、5个月育肥”共18个月的生产周期。2011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2 01 2年7月全国生猪出场价回落到本轮价格周期波动的最低点,为13. 38元公斤,多数生猪养殖户处于不盈利甚至亏损状态。为了缓解生猪过度下跌的局面,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经过调控,近期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回升,12月l5日,全国生猪出场均价为15. 38元公斤,比7月份上涨了15%,初步判断猪价已进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2013年二季度猪肉价格将进入周期性的上涨阶段。
    根据历史经验,猪肉价格上行期要明显高于回落期。价格上行期为2年(24个月)左右,而价格回落期则在1年(12个月)左右,其余4个月则是价格筑顶或筑底期。在价格波动幅度上是非对称的。上行期要明显高于回落期。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推动CPI上行的影响,要远大于其拉低CPI下降的影响。正因如此,猪肉价格上行周期一旦确立,将在未来的两年内对CPI形成持续且明显的推动,
影响力量绝对不可轻视。
    3、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不断增加,铁矿石、原油、有金属矿产、煤炭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较上年有所回落。2012年1-10月,CRB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累计同比平均下降12.4%。2012年以来中国、印度和欧洲央行等经济体为维持经济增长纷纷降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稳定机制全面启动,各国货币政策总体宽松;伊朗和叙利亚局势不稳,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发酵;今年美国和欧洲的干旱影响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产量。由于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基数较低,以上诸多因素均助推大宗商品价格,因此,初步判断2013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2012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会增强。
    4、人工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近年来用工荒已经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经济已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将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增长量化指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而国内劳动者报酬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向较发达国家水平回归,由此而引发的增加工资成本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 - 2015年)》也提出,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劳动力供求关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系日渐紧张,也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从而直接推动服务类价格上涨和商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由工资上涨所形成的“工资物价螺旋”已成为增加物价调控难度的新动力。
    5、造成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最近两轮物价上行都由食品涨价引领,2012年1-11月,食品价格上涨4.9%,拉动CPI上涨1.5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7.5%。2012年部分农产品价格打破成本线几度探底,如生姜、莴苣、芹菜、大白菜等,这些农产品价格都有可能在2013年翻转。而目前国内食品价格走高预期并未完成。一是国内食品价格因二元经济和价格管理,相对于国内非食品价格存在长期低估,从国内食品价格与国外食品价格绝对水平比较来看,国内食品价格低水平虽有所改观,但仍低于国外水平;二是由于需求增加及自然灾害频发,世界食品价格高企和波动局面将延长相当一段时期;三是资源价格改革,水、电、气价格上涨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如果没有适当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将会有一定幅度上涨;四是从不确定性最大的鲜菜价格看,2012年呈涨势,1-11月鲜菜价格同比涨幅达16%;五是整体来看,2012年国内粮价长期上行趋势仍将持续。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九连增”不仅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抑制粮价和物价过快上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2012年大部分品种走势不如2011年强劲,但同比价格仍是上涨的。2011年全国
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12.2%,2012年1-11月同比上涨了4.9%。2013年我国粮价将在生产成本上升、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改善、天气及宏观经济不确定等多种因素博弈下,呈现双边波动行情,但总体仍将上涨。支撑粮食价格长期上涨的因素:一是2012年全球极端天气频现,美国俄罗斯等多个粮食生产国同时出现严重旱情引发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升,在粮食危机期间,一些国家或许会限制出口,人为加剧市场紧张气氛,为市场投机提供空间;二是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是饲用需求和工业用需求;三是种粮比较受益仍偏低,粮食进入价值重估期。与我国一样保持着小农经济的日本和韩国其稻米价格分别是我国的10-20倍和5-15倍,而这还是在国家对农民予以高额补贴条件下形成的价格。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价格严重偏低。除非我国农业能够实现美国那样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否则粮食价格仍将继续大幅增长。从趋势来看,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土地稀缺性带来租金成本上升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总成本增加将推动未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6、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将使水、电、气、油等能源资源价格走高。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进而推进物价上涨。2012年国家启动了居民阶梯电价改革,7月1日已在全国全面试行。阶梯电价把居民每个月的用电分成三个档次。经相关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电力价格上涨10%,将导致CPI和PPI分别上涨0.55%和1.19%。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阶梯电价的推行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范围的扩大将在一定程度
上推升物价上涨。从影响居住价格的结构性因素看,水电燃料和装修价格在居住价格中的权重在95%以上,是决定居住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实施资源价格改革,导致最终消费价格调整的远不止这些。目前政府为出租车、交通、天然气供暖等都在实施补贴。这些领域的最终消费隐形成本并没有释放出来,这给上述领域价格上涨改革预留了空间。因此,实行政府定价的水、电、燃气、交通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呈上涨的态势,长期低价利用资源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并会促进2013年CPI的提高。
    7、货币条件趋于宽松将加大国内通胀压力。美联储在结束2012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标志着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正式启动。美国借助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开动印钞机提供流动性,让全球经济为之买单。美联储的再次量化宽松对于正处于“稳增长”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可谓喜忧参半。美国经济的好转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对国内经济直接的影响首先是可能进一步推动对美出口,对企业盈利而言,也有助于缓解工业企业层面上的通缩状态。就市场层面而言,QE3的推出也在短期利好A股市场。至少在短期内,外汇占款可能出现恢复,从而缓解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与此同时,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会加大。从前两轮量化宽松的实施来看,流动性的注入与美元贬值均会导致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通过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最终传递至中国的CPI。全球经济失衡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储蓄和投资缺口太大,储蓄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而美国解决的办法就是发钞票,美元是国
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发钞票就意味着调动别的国家的资源去填补自己的缺口,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使中国的钞票增加。历史数据表明,货币过多最终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膨胀对价格水平的推动,在实现形式上不会是全面同步推进的,通常表现为某种关键商品供给失调而推动价格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中国M2GDP比例为世界最高。2011年末我国M2余额达85.16万亿元。2012年10月末我国M2余额达93.64万亿元。2000年,M2与GDP的比例为1.36,2009年为1.78,2010年上升到1.82,2011年为1.81,2012年预计能达到1.9。央行今年分别两次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除中国降息外,近期欧洲央行、韩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均采取了降息措施。美国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货币直接交易(OMT)实质上类似于量化宽松。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市场流动性,推升物价涨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