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提要:继2006年我国部分行业产品出现价格上涨之后,2007年和2008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价格上涨,自2007年3月CPI超过3%后,CPI一直在高位徘徊,并且加速上升。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产业结构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总体而言,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主要观点,大体可以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类。“物价派”通常用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来定义通货膨胀,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存在,即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货币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而已,且并非完全的表现形式,如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有在
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应物价上涨上。即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成立的,而长期则不成立。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而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在本文中,我们综合以上两派观点,并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在研究通货紧缩时的观点,同样重点强调通货膨胀中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通常还伴随着经济过热(或偏热);反之,则定义为通货紧缩。
对于通货膨胀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等指标,CPI通常是世界各国判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我国也较多的采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世界各国的判断标准并不一致,3%-5%的范围是普遍意义上被认为出现通货膨胀的标准。我国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是3%。
一、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2007年以来,CPI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具体见下表
(注:表中数据是比上年同月价格水平上涨的百分比,单位%):
时间 分类 | 07 1 | 07 2 | 07 3 | 07 4 | 07 5 | 07 6 | 07 7 | 07 8 | 07 9 | 07 10 | 07 11 | 07 12 | 08 1 | 08 2 | 08 3 |
全国 | 2.2 | 2.7 | 3.3 | 3.0 | 3.4 | 4.4 | 5.6 | 6.5 | 6.2 | 6.5 | 6.9 | 6.5 | 7.1 | 8.7 | 8.3 |
城市 | 2.0 | 2.5 | 3.1 | 2.9 | 3.1 | 4.1 | 5.6 | 6.2 | 5.8 | 6.1 | 6.6 |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 6.2 | 6.8 | 8.5 | 8.0 |
农村 | 2.6 | 3.2 | 3.6 | 3.4 | 3.9 | 5.0 | 6.3 | 7.2 | 7.1 | 7.2 | 7.6 | 7.2 | 7.7 | 9.2 | 9.0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1.CPI加速上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自2007年3月CPI数值突破3%以来,CPI一路走高,至2008年2月达到8.7%,2008年3月CPI同比上升8.3%,涨幅虽然出现趋缓,比2月同比升幅下降0.4个百分点,但是涨幅下降的基础并不牢固,接下来几个月CPI数值虽然可能略有下降,但依然会维持高位运行状态。
2.农村物价上涨高于城市物价上涨,农村物价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起点
观察上表中CPI细项数据,丛地区来看,自2007年1月观察的数据开始,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一直高于全国消费价格指数。这表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速度快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农村物价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起点
3.结构性通货膨胀明显
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所有类别中,丛2008年3月的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1.4%,继续称为CPI走高的主要力量,食品价格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7.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另外,由于食品和能源价
格会受到一系列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在所有类别中,水产品和居住类价格也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水产品价格上涨11%,居住上涨7.0%。除上述两类外,其他商品价格与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有些类别甚至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与去年相比略有提高,分别上涨了2.5%、2.5%、3.7%.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4.PPI和房价上涨速度有所加快
从2008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看,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GDP同比增长10.6%,PPI同比上涨6.9%,(其中3月份上涨了8.0%),比上年同期高4.0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3月份上涨11.0%),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另外,2008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1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和以往不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通货膨胀,本轮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由于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在产业链条中均属上游产品,它们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关联产业及下游产业
产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面临较大全面通货膨胀压力,全面通货膨胀的风险趋于上升。基于此,剖析此次通货膨胀压力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物价上涨以致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或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在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上述原因众的某一种。笔者认为,其中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方面的原因,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
1、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9%。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来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
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6077.82亿元,同比增长26.7%。从行业看,煤炭、纺织业、电力行业的投资额分别增长了14.6%、20.5%和14.3%,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6%。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同时,投资和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过高的经济增长的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曾经出现过经济过热,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的支出法核算等式以及相关理论,一国的投资增长能够通过乘数效应较大幅度的提高国民收入,收入的增加会加大整个国民体系的货币供应以及拉动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通货膨胀。此外,投资的过快增长特别是长期项目的高速增长,例如房地产投资还会提高各种原材料价格,从而最终扩大到所有商品价格的增长。
2.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6月,资金来源总额高达409466.38 亿元,其中各项存款合计为 亿元,同期资金运用总额为369368.
28 亿元,其中各项贷款合计为409466.38 亿元。总体来看,到2007年12月为止,我国月度信贷投放的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其中有5个月的信贷投放都在4000亿以上,1-7月的信贷投放规模为 亿元,同比多增4287亿元。
信贷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导致银行的资金利用率呈超负荷状态,使得资金补充率下降,此时银行有更大的货币派生动机,迫使货币的供给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信贷规模过大,盲目投资和资金的低利用率现象也会有所抬头,这样会导致市场的需求增加,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供给的相对不足。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会出现价格水平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3.超额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推行“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实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导致多年来贸易顺差严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总体均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出口贸易增长幅度偏大,外贸顺差高达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 %。
贸易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0000亿美元,而截止2008年2月份,外汇储备高达16822亿美元。
外汇的大量流入,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动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同时相应投放等值德尔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形成“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导致价格水平上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