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innovation 教学创新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95
图像趣味性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究
文/李楠
摘要:图像时代指的是以图像文化为主导文化形态的时代,图像成为人们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如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图像信息,人们的审美需要加以引导,美术教育能够在这种多样的审美趣味中起到指向标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以审美趣味作为图像的选择依据,美术课堂中充满趣味性,不仅是对学生的审美培养也是当下图像时代中审美需求的提高,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要探究图像的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新课改下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图像;趣味性;中小学美术;教学1 美术教学与图像文化的关系
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图像进行学习,无论是社区的美术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还是家庭的美术教育,都是在现有的图像中进行学习,图片以及视频共同组建了美术教学的基础,所以图像文化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图像是面向社会体的文化,不局限于某类人也不局限于人的某一时期,所以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抓好图像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审美的表现以及认知,是美术教育的重大任务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美术教育是贯穿整个成长历程的,这就离不开图像的学习,从涂鸦期、象征期、主观感觉表现期到视觉写实期,需要对图像进行学习,这一阶段就奠定了图像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图像的趣味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育活动中要展开对图像文化的培养,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学习爱好进行主动学习,当代美术教育也十分注重这点,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批判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图像中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并且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对图像文化理解能力的陪养十分重要,同时对图像中的审美趣味教育也一样重要。美术教育中培养图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2 美术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审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通过美育代替宗教在人精神上的支撑,提高了人们对审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好的审美趣味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建立起来的,总的来说就是理论和技法两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必不可少的。
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美术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解读美,具有创造美的能力,首先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其次美术教学中离不开对图像的解读,通过图像来表达意义,注重培养学生对视觉上的审美尺度,并且培养学生通过视觉的训练内化主观的审美思想,进行趣味性的图像解读,对学生的思维有开拓作用。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审美上的情感表达,触及心灵,达到触及深层次的情感之美,不同的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不同,通过对形象生动的表达或者是高超的技法描绘,能够使观者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而趣味性图像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丰富情感
空间,能够使学生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感。如今的社会审美并不是大众化直观化的情感,学生应该追求高精神品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美术教育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学习的开端。3 图像趣味性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美术教学方法,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审美的观念也不同,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限,不能够具有深度的去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和其中内涵的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通过现有的接触去理解美,美术课程有其独特的特性,比如线条、彩、搭配等都是美术必备的因素,通过这几方面去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美。
在图像时代美术主要借助图像、视频来进行学习,儿童的好奇心较强,大自然是最天然的美是我们的老师,正如唐代张璪所言“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眼睛去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通过对于自然描绘的作品,启发他们对画面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过程中,通过对颜的选择以及颜搭配描绘他们眼中的大自然,借鉴其他艺术家对自然的描绘,从彩的方面去理解自然的美。这种趣味性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我们在图像的选择上也要选取符合学生情感并且他们感兴趣的图像,有浅入深的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明白美术是没有标准的,没有高低之分,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具有趣味性的图像更是符合他们的审美兴趣,在这种过程中进行美术教学,培养审美观念,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所提高。
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美术教学,不仅是在多媒体媒介上,更应该让学生感受生活,参观具有趣味性的美术馆,先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培养审美能力,全方面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把美用艺术手法展现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在课堂中感受美,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美,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美。
作者简介:李楠(1997—),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作者单位:
辽宁美术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