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对己要真心诚意,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辞海》将其解释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
如何还助学贷款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诚信不仅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影响着国家、地区
、城市和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契约经济,一个企业家,一个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不重诺践约,采取坑蒙拐骗的手法,不仅要受到同行的唾弃,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单位如果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必然会失去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无立足之地。同样,我们大学生学业完成后是要走向社会的,是否成才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是否诚实守信,知行合一,就成为个人能否成功的前提。当今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大教育家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提倡仁义礼智信,把“信”提到人际伦理的原则高度;古代思想家孟子将“朋友有信”作为处理朋友关系的基本规范,把诚信看作是维持朋友间的友谊、增进朋友间的感情、密切朋友间的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可见,慎诺、重诺、践诺,从古至今都是许多人毕生遵循的行为规范。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由中学到大学是人生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大学期间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事,当代大学生对于信用认识没有足够重视,很容易被误导,同时因为涉世不深,生活经历和阅历较浅,还没有真正体验到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经过多年正规教育,在具备较高知识层次的同时,其思想道德素质及诚信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因此在这一青年体中,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能够将诚信视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从而积极履行承诺,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互为信用的关系,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及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这种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 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诚信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生活方面。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典型表现,有些大学生甚至把帮人作为了“生财”之道,每到各种考试时招聘“手”的小广告在某些校园里也随处可见;部分大学生在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也存在动机不纯、功利主义思想滋长的问题同时在图书馆借书不按期归还,做实验时把实验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等现象也时常出现。 2.缴学费、办理助学贷款中的诚信缺失部分学生存在恶意拖欠学校学费的问题;在申请助学贷款过程中,有少数学生采用制作虚假贫困证明、伪造家长签名等手段,以达到取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其它资助方式的目的,同时
以种种借口贷款后不还的学生也为数不少。这些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了不良影响。 3.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增加求职成功率而采取涂改成绩证明,伪造虚假材料的问题也很突出;同时,现在大学生的毁约率逐年上升也成为一个问题。这不仅使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拔标准变得日益严格、苛刻,也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体的一种不信任感,使大学生就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此外,由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念的变化,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态度不严肃,缺乏基本法律意识、道德修养,造成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体之一,在虚拟网络中,以匿名身份进行撒谎、欺骗等,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上述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欠缺的表现,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距甚远。
对于诚信,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很好的自我反思,
1、在对待诚信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对诚实守信持高度赞同的看法,98%的大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很重要;但只有53%的大学生表示在生活中自己能做到有诚信。
2、在对如何看待和处理大学生考试作弊、剽窃论文的问题上,49%的大学生表示对考试作
弊行为深恶痛绝,保证自己绝不作弊;29%的人不赞成,也不制止;21%的人觉得无所谓,现在的考试意义不大。66%的大学生认为论文剽窃是“非常恶劣的行为,有损学校名誉”。 “有些同情,觉得对大学生要求过严”和“无所谓,在哪里都有可能发生”两个选项分别占了20%和14%。
3、在怎样对待及申请助学贷款的问题上,80%的学生表示会如实汇报家境情况申请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其中,已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85%选择如实填报,15%则表示会稍微改动;100%的已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通过努力工作,节约生活开支,按期还清贷款。
不诚信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诚信行为缺失的原因在哪里?调查部门也专门透视了一下学生的心态,归纳出三个主要原因:有73.21%的同学认为失去诚信的主要原因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有时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有58.64%的同学认为“从众心理”是他们不诚信的原因,很多人不能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而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因此当他们看到别人作弊或是注水简历时,也常常会效仿,甚至觉得别人既然都这么做,自己一个人诚信也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还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淡化有关。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事实上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从更深层次来看,信誉及信用危机的产生,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的。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一方面,长期的封建统治,形成了以本位利益为社会标准的社会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凡是合乎本位利益的都是对的,为了本位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平等互利的原则始终没有成为国民的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长期的人治社会,长官意志、家长意志盛行,加之长期的农业经济,自由散漫的小农意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没有形成按规则办事的国民意识。
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良好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记得,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对诚信就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那就是诚信是天地之道与为人之本,相信人存在美德和道德的力量,并能以此架构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信任的桥梁。无庸置疑,诚信也是一座架构当代大学生通往成功未来的可靠桥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