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木兰杨忠弟的励志故事
杨⽊兰杨忠弟的励志故事
杨⽊兰、杨忠弟的感情极好,他们互帮互助、相亲相爱。这是2006年“五⼀”假期,弟⼆⼈到⼭东泰⼭游玩时的合影。(图⽚由杨忠提供)转眼⼜到6⽉,⼀年⼀度的⾼考即将拉开帷幕。怀揣梦想、满载希望,经过⼗⼏年寒窗苦读,万千考⽣就要步⼊⾼考考场。考⽣们在憧憬、期盼的同时,也不乏有些担⼼、紧张。此时此刻,⼀起来看看⼤理市⼤理镇才村村委会龙凤村的杨⽊兰、杨忠弟⼆⼈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励志故事,希望能给⼴⼤考⽣⼀些前⾏的⼒量和勇⽓——
杨⽊兰杨忠弟的励志故事
□本报记者杨若兰
弟弟杨忠:三⼗多年勤学苦读,成为⽊材研究检测专家
杨家弟的故事,还得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消费主张》节⽬说起。今年4⽉29⽇,⼀期名为《2016家装消费指南——地板⼤⽐拼》的节⽬中,⼀位来⾃中国林科院的研究⼈员熟练操作检测设备,⽕眼⾦睛识别出劣质⽊地板。他就是⼤理⼟⽣⼟长的⽩族“阿鹏”——博⼠后杨忠。
杨忠今年40岁,从⼩⽣活在洱海西岸的才村村委会龙凤村。从农家⼦弟,到如今中国⽊材研究检测领域的权威专家,杨忠的故事引来⽆数赞誉和羡慕。然⽽,每个成功的背后必定有艰⾟的汗⽔和泪⽔,杨忠
亦是如此。
杨忠告诉记者,⾃⼰在15岁时,遭遇了⼈⽣第⼀次挫折——中考落榜。中考失败后,他跟随⽗亲到建筑⼯地搬砖头、拌⽔泥砂浆,每天在烈⽇下劳作,稚嫩的脸庞满是尘⼟和汗⽔,曾经握笔的双⼿很快磨出⾎泡。杨忠说:“我⽗亲⽤磨炼和启发的⽅式,让我明⽩了⽤知识改变命运和珍惜学习机会的道理。所以,两个⽉后,新学期开始,我就主动去⼤理城郊⼀中报名上补习班复读。”
有了暑假做⼯的难忘经历,从回到校园的那⼀刻起,杨忠便决⼼发奋学习,⼀丝⼀毫都不肯松懈,拿出⽐别⼈多⼏倍的时间努⼒学习。及⾄后来考上⼤理⼀中读⾼中,再到西南林学院(今西南林业⼤学)上⼤学,他始终寄情书海,不断勇攀⾼峰。1999年⼤学毕业,他考取了本校硕⼠研究⽣,成为全班唯⼀考上研究⽣的⼈。三年后,⼜考上了中国林业领域最⾼学府——中国林科院的博⼠研究⽣。2009年,前往加拿⼤多伦多⼤学攻读博⼠后……杨忠越学越深、越⾛越远。
学习之道,贵在勤奋。杨忠对待学习,⼏乎到了废寝忘⾷、夜以继⽇的地步,恨不能每天多出⼏个⼩时来学习。他回忆⾃⼰在⾼考前,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曾向“江湖郎中”买过所谓⼏天⼏夜不睡都不会累的“神药”,吃过后没有任何效果,只好扔了。考研时,曾剃光头明志。做实验时,经常⼀⼤早买上⼏个馒头就去实验室,饿了啃⼏嘴馒头,累了在桌⼦上趴⼀下,差点把⾝体搞垮。店铺,为了抓住机会多做⼀些在国内没有条件做的科研试验,他甚⾄“敢”拒绝教授的聚餐邀请……为了磨砺意志、保持清醒
的学习头脑,⼤学时,他还坚持每天早起跑步,从西南林学院的⼭坡⼀直跑到⼭脚的⽩龙寺,不论刮风下⾬,都没有退缩。
不管什么事,杨忠只要决⼼去做,就⼀定竭尽所能。研究⽣三年级,他决定考博,原本计划报考东北或南京的相关院校,但他的硕⼠导师杜官本教授建议:“要考就考到北京,去中国林业领域的最⾼学府、被誉为国家队的中国林科院。”北京是杨忠⼀直向往的地⽅,但当时从他们学校考博到北京的⼈寥寥⽆⼏,杨忠显然没有太⼤信⼼。⽼师不停⿎励他,终于杨忠决定尽⼒⼀搏,他马上来⼏份往年试题了解情况。“第⼀次做就蒙了,⼀⼤半的题⽬不会做,有的甚⾄见都没见过,我感到压⼒很⼤。”杨忠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只能⿎起勇⽓借来⼤量专业参考书,认真学习和钻研,凭⾃⼰的理解,认真、详细地解答每⼀道题,写到笔记本上。“后来我到北京请教⽼师,⽼师⼀看我的这⼏⼤本写得密密⿇⿇的笔记本,惊讶地对我说‘虽然你基本没有准确答题,但你这么认真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可以得⾼分!’”通过⽼师的帮助和⾃⼰的不懈努⼒,⼏个⽉后,杨忠终于圆梦中国林科院。
师的帮助和⾃⼰的不懈努⼒,⼏个⽉后,杨忠终于圆梦中国林科院。
杨忠热爱学习,动⼿能⼒也极强。他学以致⽤,在实验室⾥做出许多极具意义的研究成果。从2005年进⼊中国林科院⽊材⼯业研究所⼯作以来,他先后主持了13项省部级科研项⽬(包括两项国家⾃然科学基⾦)、获授权国家专利7项、制(修)订10项国家标准和林业⾏业标准、发表52篇学术论⽂(SCI
你就这样越走越远
收录20余篇,其中⼀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影响因⼦达到6.04),还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茅以升科技成果奖等诸多荣誉。杨忠说:“质量强国,标准先⾏。我最⼤的⼼愿就是积极推动我国⽊质林产品质量技术与标准化的发展,为⾏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增强我国⽊质林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努⼒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从7岁上学⾄今,杨忠30多年的成才之路,遭遇了不少困难、挫折,但他始终迎难⽽上、砥砺前⾏,⼀如当年每天清晨从西南林学院跑到⼭脚⽩龙寺的青年,冒着⼤风、⼤⾬,越跑越勇,⼀点点加速,⼀次次超越前⾯的⼈。
杨⽊兰:⾼中毕业⼗年后重拾书本,32岁圆⼤学梦
在采访杨忠的过程中,杨忠多次提到⾃⼰的杨⽊兰,他说:“我觉得⽐我优秀和精彩,她的故事才令⼈佩服。”于是,通过杨忠的介绍,记者来到才村采访了这位了不起的,聆听了她⾼考落榜后回到农村,⼗年没有摸过⼀本书,却在2003年的时候重拾书本,通过⾃学参加考试,重圆⼤学梦的励志故事。
杨⽊兰今年45岁,原名杨纯念,⽊兰是她后来⾃⼰取的名字。“我很喜欢花⽊兰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改名⽊兰,以此激励⾃⼰。”
相⽐弟弟杨忠,杨⽊兰的经历坎坷、曲折许多。作为长⼥,杨⽊兰从⼩就负担了更多的家务事。⼗来岁时,每到假期,她就常常挑着担⼦到⼤理、下关去卖菜。1993年,杨⽊兰⾼中毕业,考虑到家庭和个⼈等多种因素,她没有继续求学,回到农村,成为⼀名农村妇⼥。放下书本,每天和地⾥的庄稼、圈⾥的猪⽜打交道。
2001年10⽉,杨⽊兰离开⽼家,到弟弟杨忠读书的昆明市打⼯。彼时的杨忠正在准备考博,学习热情⾼涨的他劝也应该学点新东西、增长知识,但忙于⽣计的杨⽊兰⽆⼼兼顾学习。“他知道我喜欢读书,⼀直都劝我‘,你还是要圆⼀下⼤学梦。’但我都没有⾏动。”杨⽊兰说。
⼀直到2003年元旦,她带着超负荷的⾏李,坐了三天两夜的⽕车硬座从昆明到北京,才开启圆梦之旅。
刚到北京,只有⾼中学历的杨⽊兰不到⼯作,杨忠便让跟着他到处去听课,以此激发重新学习的兴趣。“通过近两个⽉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凭的重要性,它是⼯作的⼀个重要门槛。加上我弟弟⾝边的⼈全是研究⽣、博⼠、博⼠后、教授,也深深激励着我。我想既然到了北京,并且有弟弟的⽀持,我为何不背⽔⼀战、努⼒拼⼀拼、搏⼀搏,来改变我的⼈⽣呢?”在弟弟的⿎励下,杨⽊兰重新拿起阔别⼗年的书本,积极为⼏个⽉后的⾃考和成考做准备。
从此,北京春寒料峭的清晨,总有⼀个不熟练的语调早起背诵;冷风徐徐的夜晚,也会有⼀个⾝影在
孤灯下安静书写。⼗年时间,杨⽊兰早已将以前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她只有争分夺秒地学习才能补回。
“就拿英语来说,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吃⼒,那些单词总在我⼤脑⾥⼀晃⽽过,什么印象也没有。我⼼⾥着急,可也没有办法,杨忠就请⼈来给我讲解学习⽅法。通过不断地反复背诵、默写,⼀个⽉后我到⼀点窍门,学习才变得轻松起来。”就这样,通过⾃⼰的顽强拼搏和弟弟的⼤⼒⽀持,2003年10⽉,杨⽊兰参加了⾃考和成考,成考分数远远超过了本科录取分数线,被中央民族⼤学的⽂化艺术事业管理专科录取。这⼀年,杨⽊兰32岁,她终于圆了⾃⼰的⼤学梦!
考上⼤学后,新的难题⼜出现在她的⾯前,学费、⽣活费怎么办?杨⽊兰开始半⼯半读,她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当过商场导购、开过⽹店、收过旧书……最忙的时候⼀天要打两份⼯,还要兼顾地摊。为了⽣计,杨⽊兰费尽⼼思想了不少点⼦,最成功也最曲折的是开旧书店。7⽉份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那时的她除了学习,总是穿梭在北京各⼤⾼校,收旧书、卖旧书,每天⼜累⼜热,还常常突发⼀些意外状况。“有⼀次我骑车载书,累了停在⼀所学校门⼝休息,却被误认为乱摆摊,惨遭,急得我直哭。有⼀次到邮局给顾客寄书,没想到骑⾃⾏车到半路,却把好不容易攒钱买的⼿机弄丢了。有时候摆半天摊热得汗流浃背,可到了下午却突然下暴⾬,把书全部淋湿……”
⽣活的每⼀分艰难,都让杨⽊兰更加重视学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她像⼀颗坚强的⼩
树苗,不错过任何⼀个汲取营养的机会。为了学好英语,她专门到外国⼈较多的王府井打⼯,克服内⼼的胆怯,⿎起勇⽓⽤英语和外国⼈交流,以此来练习、巩固英语。
终于,在2006年4⽉,杨⽊兰⼤学专科顺利毕业。同年6⽉,她⼜⾃学考上了北京林业⼤学的物业管理本科专业,并于2010年获得管理学学⼠学位。⽣意上,杨⽊兰也告别了以往的⼩打⼩闹,在北京西城区租了铺⾯,开了⼀家云南民族⼯艺品店。
艺品店。
2013年,杨⽊兰离开北京回到⼤理的农村⽼家,但与⼗多年前的那次回归不同,这⼀次她有了新的⽬标和规划——借助当下发达的信息⽹络,开了⼀家微店,希望通过⾃⼰之前在北京开实体店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把⼤理的特产推⼴到更多的地⽅。
回顾往昔,杨⽊兰说:“我所⾛过的路,都是⼀步⼀个脚印,踏踏实实。虽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这些经历让我懂得了‘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的道理。”她说:“北京的⼗年,从⽆知到成熟,从⾃卑到⾃信,从痛苦到快乐,从保守到开朗,是我最宝贵的⼈⽣历程!”
4/4 ⾸页上⼀页 2 3 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