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家(续)----孔子也是卓越的音
乐家
本站在“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家”一文中,曾根据史书和传说,简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包括伶伦、夔、师旷、韩娥、秦青、薛谭、伯牙、高渐离等,其实,先秦时期的音乐家还有师延、师涓、师襄、苌弘、州鸠、绵驹、王豹、邹忌、钟仪、雍门周等人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还应当了解的,那就是:今年封斋
给闺蜜的神仙备注孔子也是一位卓越音乐家。
孔子酷爱传统音乐,而且多才多艺。他能弹、能唱、能写,光是在器乐方面,就是个多面手,会弹琴(古琴)、鼓瑟、吹笙、击磬。他很爱唱,几乎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谁唱得好就向谁学。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遭遇极大的艰难险阻,被陈、蔡两国的诸侯派兵围困于山野,断粮七天,每餐只能喝野菜汤,随从的子弟不少人都饿倒了。孔子却乐观地唱着歌,弹着琴。他的学生子路不解,问他危境中为何还歌唱,孔子说:“。。。。。。。天寒既至,霜雪既临,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意为:正因为霜雪严寒,才让我知道了松柏在酷冷中的茂盛。今天被困于陈蔡山野的危境,对于我孔丘来说,实在是件幸运的事呢!乐观豁达的情绪感染了子路,使他也情不自禁地持着盾牌,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
孔子逝世前七天,知道风烛将熄,而一生之志却不得实现,遂即兴唱出了他生命的终曲:
强酸弱碱盐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歌中以泰山崩坍,梁柱折断,哲人死亡设喻,表达了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孔子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理解和表达,超乎寻常。公元前517年,孔子听到并学习一部叫做“韶”的古代音乐。相传这部作品是周初宫庭祭祀礼仪中的一部乐舞,根据虞舜时代的代表性乐舞改编而成,内容是歌颂舜受禅让继承了尧的德治,并以文德治理天下的功绩。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孔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肉是孔子最喜欢的东西,孔子向学生收学费,以收“束修”(即条状的肉干)闻名,可见肉味对他吸引力之大。可是当他投入到欣赏学习“韶”乐时,却连自己喜欢的美味也变得无味了,而且持续达三个月。可见他对该乐之真善美,情绪上是多么迷恋,体味是多么持久,理解是多么深刻。他赞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竟好到这种程度)。
孔子曾向当时杰出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古琴,学的是一首新曲目。经过十天的练习,把该曲弹得十分准确流畅,老师认为他弹得不错,而且熟悉了,叫他学习新曲子。孔子却不以为然,认为他弹熟的只是音乐曲调,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还没有把乐曲的内容表达出来,坚持要再练下去。过了几天,师襄觉得他把乐曲的内容也表达得很好了,又叫他改弹其它曲目,孔子仍不同意,认为他还不知道该曲更深层的内涵,还没有真正弹好。于是继续苦练,反复练习,反复体味。又经过几天,孔子兴奋地对
456是啥意思师襄说:“我从乐曲中,看到了黝黑的面庞,魁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眼睛,威武庄严,一派王者的风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音乐?”师襄听后,很佩服孔子对音乐作品领悟的能力和研究精神,说:“你说的对极了,听我的老师说,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正是周文王作的呢!”
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孔子年代的诗歌共305首。它既是诗歌的总集,也是当时的音乐汇编,其中的所有作品,在当时都可入乐歌唱,并非单纯的文学作品。这部对后代影响很大的文学、音乐总集就是晚年的孔子整理的,所以,把孔子看成我国最早的音乐编辑,可谓名正言顺。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把音乐列为重要课程的教育家。孔子办学,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有六门(当时称六艺),它门是:礼、乐、射、御、书、数,乐(音乐)排在第二位,可见对它重视的程度。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对人思想的启迪,应由“诗”开始,以“礼”为根据,靠“乐”来完善,达到学问知识、道德礼仪、情操修养都良好的培养目标。美国绿卡
由上可见,孔子无论在音乐鉴赏、唱奏、作曲等方面的才能以及音乐编辑、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表现,都很出众,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如他的音乐思想。
他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作用,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通过音乐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从其政治观点出发,提倡雅乐(当时的宫庭音乐),反对“郑卫之声”(当时流行于郑国
、卫国的民间音乐,孔子认为它们)。目的是恢复他所崇尚的西周礼乐制度。
他提出了“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标准,认为音乐既要尽美,也要尽善,即主张形式美和内容完善的统一。他对“韶”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对于当时另一部著名作品“武”(赞颂周武王伐纣功功绩的歌舞)的评价则是“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说:“尽善,谓太平也;未尽善,谓未敬太平也”,可见,孔子所谓的“善”,其实是指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所以在评价音乐内容时当然会以“仁”为依归了。《我和我的祖国》歌词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而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崇儒,所以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众乐谱编撰于2011年8月)
主要参考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词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