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篇
看电影和看书一样,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 珍藏内心的变化,写观后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观后感就是在记录想法的同时丰富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是对于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小编经过慎选为大家推荐一篇题名为“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的好文,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一】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从暮年的高适开始讲起。在一座破败荒凉的城池里,高适在向另一个人讲述着,他与李白相识、相知、相别的故事,但这并非一部讲述李白传奇人生的传记电影,或者说,《长安三万里》所讲述的传奇,并非专属于李白一个人,而是对那个时代下,所有大唐诗人的像所进行的一次描摹和凭吊。李白当然是这场绚丽传奇里最夺目耀眼的那一个人,但构造这场繁华之梦的人里,还有崔颢、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当然,还有电影里的另一个主角高适。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充分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一次在银幕上,
尝试用电影画面来呈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电影里最高潮的一段剧情,就是李白与高适、岑勋、元丹丘等人纵酒高歌,挥洒写下《将进酒》。随着诗句,一只巨大的白鹄驮着李白等人,在天际、在江河、在大浪中,肆意翱翔,冲入云霄,最后来到了天上宫殿,与漫天神佛碰杯、对饮。
对我来说,光是这一段,这部电影就已值回票价。它用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画面,不仅把《将进酒》的诗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观众彻底走进了李白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呢?在我看来,就是极致的浪漫,同时也极致的悲怆。悲怆是浪漫的底,而浪漫是悲怆的升华。
东方知识分子的浪漫,常常是出世的。杜甫在思念李白时,曾写出“文章憎命达”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不仅是李白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东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写照。我最喜欢《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的地方,也是在于,在极尽绚烂多彩的画面之下,其底却是一抹悲凉。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讲述大唐诗人像的电影,却选择了高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主角。在电影里,高适从始至终,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冷冽视角,观看着李白、贺知章、崔宗之
、丹丘生等人的宴饮享乐、醉生梦死。他们真的快乐吗?真的已经看透功名利禄了吗?真的可以恣意洒脱于天地间了吗?也许根本没有,但却没有别的办法。
在电影里,朝廷似乎为了广纳天下人才,而给知识分子设计了无数条进阶之路,可以通过科举,也可以通过举荐。然而,所有进阶之路,最后却发现,都是给豪门贵族而走,没有一条留给寒门贫士去踏。所以电影里,李白才会对高适说:“人间道我已经无路可走,余生有限,我想去走出世之道。”
是啊,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会转而投入到精神世界之中,寻求那超脱之道。文字越是浪漫,精神就越是悲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当这些诗句被李白吟唱而出时,它们不仅是文字与韵律,也是思想与情绪。这些文字试图超脱肉身、超脱名利、超脱出身、超脱尘世,却又在酒醒之后,再次落回污浊的尘世、落回丑陋的肉身。
这种精神与肉身的对立关系,还体现在电影对于李白的人物形象,从青年到暮年的刻画对比上。青年时的李白朝气蓬勃、眼神锐利,而到了暮年时,则变得放浪形骸、眼神迷离。李白在年轻时,曾无数次与高适进行相扑较量,那时的他身材健硕、充满斗志;而到了写
出《将进酒》、得知高适即将离开的时候,李白再次脱掉上衣,要与高适以相扑进行较量。此时的他已经大腹便便、动作迟钝。
电影的后半段,安史之乱爆发,曾经的风流与繁华,都随着战乱而消亡。那座崔颢曾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曾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也已经被焚毁殆尽。就连李白,这个一直被称为谪仙人、想要用文字超脱尘世、追寻自由与解脱之道的人,也因为心中仍然怀有抱负,被裹挟进了永王的谋反叛乱之中,用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笔,为永王写下了十一篇歌功颂德的诗文。
我惊讶于《长安三万里》的主创团队们,他们不仅展示出了李白的天资纵横、洒脱不羁,同时还敢于写出李白的狼狈与不堪。但恰恰是这种狼狈与不堪,在我看来,才真正构成了李白的浪漫与伟大。因为尘世永远是不完满的、人也永远是不完满的。长安也好、李白也罢,最终都会因为现实的蹂躏,而变得满目疮痍。可正是因为肉身与王朝之有限,人们才会寄情于锦绣文章,希望文章能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甚至能穿越时间的桎梏,被千百年后的人所阅读、聆听、观看。
所以,正如高适最后所说:关于黄鹤楼的诗词还在、黄鹤楼便还在;关于长安的诗词还在
、长安便还在;关于李白的诗词还在,李白便在。不仅在,而且在那个文字的世界里,他们全都会洗去现实中的铅华,变得越来越完美,最终成为一种象征与符号,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在心。
我不知道,《长安三万里》所讲述的这个李白,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但对我来说,这个李白,才是最接近于我想象中的那个诗仙李白。他的极致浪漫,植根于他的极致悲怆,他把对现实的一切不满,都转而投入到诗的美好世界之中。而他也最终随着这些诗词,超脱尘世、进入永恒,成为了真正的“谪仙人”。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二】
盲盒观影,之前看到的都是不好的评价,因此超出预期。不看可能也不会很想看,但看的时候很感谢拥有了这个体验。
当然知道里面的不好,但不妨碍被打动。前二三十分钟问题毕现,违和(可能来源于“现代感”或生硬的幽默)、人物比例与美学相去甚远、国漫难以跨越的一些动作上的浮夸问题。
(前半段只觉得李白好社牛。但即使是李白,第一次登黄鹤楼也写不出诗,突然不觉得到
评价最高的电影了小时候崇拜的作家的年纪,却写不出东西来代表我没才华了。所以那个时候被激励到了,有种必知复仇的快感。)
主题:才华与媚俗之间的无解悖论
想要与才华相配的地位,但无论在什么地位,都只是为了“中心”服务,才华被看见便意味着被利用。因此大鹏展翅本就是无解的悖论,我更愿意把主题看作展现这种悖论。就这几天正在第一次为“热爱变现其实只是擦边”这一庸俗命题做出活生生的注解,因此这一主题对我来说有双重冲击。
最喜欢的角是裴十二,放下头发的时候、吟诗走下桥的时候,太动人。
『他们想要的,是溜须拍马之徒,而不是一个可能让他们声名狼藉的文人,一个文人。』最后四个字最深刻:他们想要的,从来就不是文人,而是文人的才华成为自己的工具,就像一切君权神授的传说一样,为统治建立合法性。那么,当个文人是不能得到钦佩的吗?不是的,就在连皮囊都不复存在的时候,就在我都觉得李白这么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只要吟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就知道,你看,天下人都无法不为之
动容。他让我看到了超越一切利益的被尊重的可能,如果没有这些艺术,没有这些诗,我几乎快不相信了。
宏大是可以动人的,生命的开阔,中式的意境,是可以跨越辽远,抵达灵魂的,灵魂,是存在的,只要你读到这样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句子,念多少次都会被打动。纯粹的才华,这两个词,那一样更难得?
念《将进酒》飞跃的那一段。此身虽在此时此地,却只见逝者已矣,来者未来。生命剥落,照见苍凉,五蕴皆空,肉身所限是奔窜无能。世人恍然看见文以通天的梯,抑或钟期嵇康的弦。
他终于寻得了生命的联结,无关权术,仅仅关乎感动与人性。再无后来,够了。
这个时代听到高适多次说出“回乡准备”,我很震惊。因为这个时代好像没有“准备”这个阶段,因为“准备”几乎等于停留和失去一切机会。就算是大学也不为“输入”留余地,只有“输出”。很多次在课堂上被「周易」里的“潜龙勿用”这样四个字狠狠打动,因为我真的很想对自己说只是处于这样的阶段,不是一定急着输出和证明自己的。
在这一点上,本大学生狠狠共情,所以岔开讲几句:
有所求,必然是失落的。这个年代的我也处在“执”与“释”的复调中。具体来讲,是因为被看见才有出路,所以没资格“潜龙勿用”。
可怕的是在这个最需要沉潜的年纪,由于评价体系需要能被量化的成就,我们却必须“抛头露面”,必须把所有东西都展现出来,才可以抢到那少得可怜的机会,我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赢“信息战”,才可以站在那个有机会的位置上。我想要“沉”,但我必须“浮”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