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避席”出⾃《孝经》,是⼀个⾮常的故事。曾⼦是孔⼦的弟-⼦,有⼀次他在孔⼦⾝边侍坐,孔⼦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上的德⾏,精要奥妙的理论,⽤来教导天下之⼈,⼈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听了,明⽩⽼师孔⼦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刻从坐着的席⼦上站起来,⾛到席⼦外⾯,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能知道,还请⽼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避席”是⼀种⾮常礼貌的⾏为,当曾⼦听到⽼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来,⾛到席⼦外向⽼师请教,是为了表⽰他对⽼师的尊重。曾⼦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传诵,很多⼈都向他学习。
程门⽴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位很有才华的才⼦,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中了进⼠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天,⼤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
同学游酢(1053?1123年)⼀同前往⽼师家求教。当他来到⽼师家,见⽼师正坐在椅⼦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师休息,就静静地侍⽴门外等候。当⽼师⼀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尺深了,⾝上飘满了雪。⽼师忙把杨时等两⼈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雪”成为了⼴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在秦灭韩后,张良⽴志为韩国报仇。有⼀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事。有⼀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个⽼⼈,穿着粗布短⾐,⾛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下桥去给我把鞋⼦拾上来!”张良听了⼀愣,很想打他⼀下,但⼀看他是个⽼⼈,就强忍着怒⽓,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竟⼜命令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了。张良⼀直⽤惊奇的⽬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了⾥把路,⼜折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亮,就到这⾥来同我会
讲文明的故事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已经等在那⾥了,见了张良就⽣⽓地说:“和⽼⼈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等在那⾥了,见了张良⼜⽣⽓地说:“怎么⼜掉在我后⾯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也来了,他⾼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师了!过⼗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城⼭下看到我??那⼉有块黄⽯就是我了。”⽼⼈说完就⾛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千⼈马,在下邳的西⾯攻占了⼀些地⽅,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城⼭下看见有块黄⽯,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和他葬在⼀起。
千⾥送鹅⽑
“千⾥送鹅⽑”的故事发⽣在唐朝。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领为表⽰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的缅伯⾼把天鹅从笼⼦⾥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空。缅伯⾼忙伸⼿去捉,只扯得⼏根鹅⽑。缅伯⾼急得顿⾜捶胸,号啕⼤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了,哭也没有⽤,还是想想补救的⽅法吧。”缅伯⾼⼀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个精致的绸缎⼩包,便令⼈打开,⼀看是⼏根鹅⽑和⼀⾸⼩诗。诗⽈:“天鹅贡唐朝,⼭⾼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可饶缅伯⾼。礼轻情意重,千⾥送鹅⽑。”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送鹅⽑,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们⽤“千⾥送鹅⽑”⽐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名⼈礼仪故事——卖⾐求师
贾思伯(468~525),字⼠休,北魏益都(今寿光)⼈,幼年聪慧,10岁能诵诗,“⼯草⾪,善辞赋,⽂苑
儒宗,遐迩归属”。21岁开始出仕朝廷,任太⼦步兵校尉、中书舍⼈,转中书侍郎,很受孝⽂帝的赏识,常随从征伐,孝⽂帝终时执笔代写遗诏。⼜任过荥阳太守,南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政绩显著,兖州⼈民曾为他⽴德政碑以表怀念。魏宣武帝时,转任辅国将军。公元507年,贾思伯以持节军司的⾝份,随任城王拓拔澄围攻钟离,兵败退却,贾负责断后,拓拔澄认为他是⽂⼈,很可能遇难,贾竟安全归营。拓拔澄称赞他说:“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但贾却说⾃⼰因为迷路才凑巧脱险,绝不夸能表
功;“时论称其长者”。
魏肃宗时任太尉长史、安东将军、廷尉卿,后因他“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事”⽽转任卫尉卿。当时朝廷上下为建造“明堂”的规模格式⽽众说纷纭,久议不决。贾思伯上《明堂议》,提出了合理的⽅案,否定了戴德《礼记》中的记载和东汉蔡邕的见解,⼴征博引,论据确当,学者⽆不赞同。后升任太常卿度⽀尚书转正都官,⼜被太保崔光推荐为侍讲,教授肃宗读《杜⽒春秋》,“⾔约义敷,旨⾼辞远”。他虽官⾼爵显,但仍勤学不懈,并能“倾⾝礼⼠”,虽在街途,也要“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倦⾊。”他对⼈说:“衰⾄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
贾思伯政绩显著、勤学不懈,取得了世⼈瞩⽬的成就。除此之外,熟为⼈知的“卖⾐求师”故事也是发⽣在贾思伯和他兄弟贾思同的⾝上。相传兄弟⼆⼈求学于⽼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上穿的⾐
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送给⽼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公元525年贾思伯死于洛阳,肃宗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同年11⽉迁葬原籍,墓在今寿光城西南4公⾥的李⼆庄。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想兼并列国,⾃⼰来当天⼦。这⼀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国。后来传到燕王哙(⾳kuài)⼿⾥,听信了坏⼈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之。燕国将军和太⼦平进攻⼦之,燕国发⽣⼤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平⽴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志使燕国强⼤起来,下决⼼物⾊治国的⼈才,可是没到合适的⼈。有⼈提醒他,⽼⾂郭隗(⾳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他商量⼀下。
燕昭王亲⾃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弱⼩,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才呢?”
郭隗摸了摸⾃⼰的胡⼦,沉思了⼀下说:“要推荐现成的⼈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马。他派⼈到处寻,了三年都没到。有个侍⾂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有⼀匹名贵的千⾥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千两⾦⼦,准能把千⾥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兴,就派侍⾂带了⼀千两⾦⼦去买。没料到侍⾂到了那⾥,千⾥马已经害病死了。侍⾂想,空着双⼿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拿出⼀半,把马⾻买了回来。
侍⾂把马⾻献给国君,国君⼤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的马⾻买回来?”侍⾂不慌不忙地说:“⼈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这个消息⼀传开,⼤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马。不出⼀年,果然从四⾯⼋⽅送来了好⼏匹千⾥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王⼀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来试⼀试吧。”
燕昭王听了⼤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造了⼀座很精致的房⼦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师。各国有才⼲的⼈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实意招请⼈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天天强⼤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不得⼈⼼,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多,靠我们⼀个国家去打,恐怕不⾏。⼤王要攻打齐国,⼀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王接上了头,另派⼈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的西⾯打了⼀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马⼠⽓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打了胜仗,各⾃占领了齐国的⼏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最后在莒城被⼈杀
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了⼤功,亲⾃到济⽔边劳军,论-功⾏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团结友爱--⼼平⽓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功⾂,台湾的第⼀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有⼀则发⼈深省的⼩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中谁的品格,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个⼈安安静静、⼼平⽓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然成就不了甚么伟⼤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先便须磨炼⾃⼰的耐⼼和毅⼒。
勤俭⾃⼒--忍辱负重
陆逊,字伯⾔,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他最初在孙权的将军衙署做东西曹令史,后来出任海昌屯⽥都尉,兼管县中政事。县中连年亢旱,他开仓赈济贫民。劝农督桑,政绩优异。当时吴
郡、会稽、丹阳⼀带,⼭贼骚扰,侵害百姓。陆逊获得准许⾃⾏招兵,深⼊险隘征讨,⼀⼀荡平,被升为定威校尉,屯驻利浦。
镇守陆⼝的都督吕蒙,计划夺取荆州,扬⾔有病回到吴国的京城建业(今南京市)。陆逊去见他,对他说:“你的防地和关⽻相连,怎么不远远地离开?没有适当的⼈接替实在令⼈担⼼。”吕蒙说:“你说的完全对,可是我病重了。”陆逊说:“关⽻恃着勇⽓惯于欺凌别⼈。如今建⽴了攻打樊城、⽔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功,意⽓骄横思想松懈,只专⼼北伐进军,不留意我们,听到你病了,⼀定更加不会作防备。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定然可以成功。你见了主上,要好好商定主意。”吕蒙见了孙权,就推荐陆逊接替⾃⼰,并说:“陆逊计谋深远,才能⾜以担当重任。他还没有名声,关⽻不会顾忌他。若任⽤他,叫他不动声⾊暗中⾏事,⼀定可以成功。"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镇守陆⼝。”陆逊到了陆⼝,写信给关⽻,称颂功德,表⽰庆幸⾃⼰能得到盟军强有⼒的庇护,措辞极为谦恭。关⽻本来就轻视陆逊,认为他只是个书⽣,后⽣⼩⼦;看了来信⾮常⾼兴,不再有什么防范。陆逊奏报孙权,提出偷袭荆州的⽅略。孙权就暗中调动军队⾏动,派陆逊和吕蒙为前锋部队,⼀出兵就攻战了公安、南郡,跟着⼜攻下宜都、房陵、南乡。关⽻在樊城前线得到急报赶紧回师,却已进退失据,部下⼠兵逐渐溃散,终于败⾛麦城,被吴将潘璋所截杀。荆州全部落⼊东吴⼿中。陆逊以功劳升为右将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刘备为报杀关⽻、夺荆州之仇,亲⾃统率七⼗万⼤军讨伐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统率五万⼈
马前往抵御。刘备从巫峡、建平直⾄夷陵连营七百⾥,先派吴班带领数千⼈在平地⽴营,显⽰⽼弱,进⾏挑战。吴军将领都纷纷要求出战。陆逊说:“ 这⾥头⼀定有阴谋诡计,我军只许坚守,静待局势的变化。”果然刘备在⼭⾕中埋伏了重兵,因诱敌不成,只好作罢。陆逊认为刘备军队初来,锐⽓正盛,应当避免交锋。敌⽅求战不得,相持⽇久,⾃然松懈,然后再捕捉战机。可是部下的将领体
会不到他的意图,以为他害怕强敌,懦怯畏战,都⼼怀愤恨不满。这些将领,有的是孙策时的旧将,有的是公室贵戚,就各恃⾝份,不想听从号令。陆逊按剑厉声宣布:“我虽然是个书⽣,但接受了主上的重任。国家所以要委屈诸位听我节制调度,是因为我有些长处,能够忍辱负重的缘故。各⼈要负责严守隘⼝,不得妄动。军法⽆情,切莫违犯!”后来,刘备移营于⼭林间,陆逊⽤⽕攻计,⽕烧七百⾥连营,乘胜追击,蜀军兵败如⼭倒,刘备连夜逃回⽩帝城去了。
后⼈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句成语:“忍辱负重”。意思是能不避怨谤,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孔融让梨
孔融,字⽂举,东汉曲⾩⼈,孔⼦第⼆代⼦孙,泰⼭督尉孔寅的⼩⼉⼦。孔融七岁时,恰逢祖⽗六⼗岁寿⾠,宾客满门。⼀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都得到了属于⾃⼰的梨,唯有他的是最⼩的。⽗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得到的梨都是⼤的,你的却是最⼩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低,⼈有⽼幼,尊⽼敬长,为⼈的道理埃”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利亚总理期间,有⼀次在⼀家商场内与⼀位⽼⼈就养⽼⾦问题发⽣争执。霍克⼀时冲动,骂那位⽼⼈:“愚蠢的⽼家伙。”⽼⼈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记者招待会,就⾃⼰不⽂明的语⾔,公开向这位⽼者道歉。他说:“那天我⾮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个⼥⼯端着⼀盆⽔上楼。那⼥⼯⼀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退回去。列宁阻⽌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了半截,⽽我现在空着⼿,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紧靠着墙,让⼥⼯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疑问是⼀位伟⼈,但他却不因⾃⼰地位的⾼贵⽽⽆礼,这更显出了他伟⼤的品质。
“忍⽓吞声”的林肯
有⼀次,美国总统林肯和⼉⼦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问⼀位路⼈:“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笨蛋。”林肯⾯对着⼀个普通路⼈对⾃⼰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天,⼀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痰吐在⼀张伍⾓纸币上,⼜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餐⼱擦去痰沫,随后⼜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励全队的售票员。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个叫陆晓慧的⼈,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个王的⼿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个⾼⾼在上的⼈了,然⽽他却从来不把⾃⼰看得很⾼,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官⼩,他都以礼相待,⼀点⼉也不摆驾⼦。如果客⼈离开,他更会站起⾝亲⾃将对⽅送到门外。有⼀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位,不管对谁,哪怕对⽼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
陆晓慧⼀⽣都奉⾏这个准则,所以得到⾮常多的⼈的尊重和⽀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
⽂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先⽣是中国资产阶级⾰命的先⾏者,⼜是⽂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等陋习,都是违反⽂明礼貌的⾏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举⼀动之微”的⽂明。尊师
⼀个春⾬霏霏的⽇⼦,漫画“三⽑”的作者张乐平⼀⼿撑⾬伞,⼀⼿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的⼩学启蒙⽼师陆寅⽣。陆寅⽣曾经给张乐平出了个题⽬,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多岁的陆⽼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下,问:“你是谁?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现在叫张乐平。”陆⽼师兴奋异
常:“⼏⼗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直没有忘记您!”
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家⼀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位年近古稀的⽼⼈在旁⼈的搀扶下⾛进礼堂,朱德见⽼⼈来了,急忙起⾝向前,⽴正⾏军礼,礼毕⼜亲切地叫了⼀声“叶⽼师”,然后,朱德⼜请⽼⼈⼊座,待⽼⼈坐定后,⾃⼰才坐下。原来,这位⽼⼈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