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组诗《黄河大合唱》—— 气魄宏伟 震撼人心(品读经典) 古远清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9日 20 版) 1939年春,光未然(张光年)应音乐家冼星海之约,在延安养伤时创作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9日 20 版) 1939年春,光未然(张光年)应音乐家冼星海之约,在延安养伤时创作了堪称民族史诗的《黄河大合唱》组诗。作者以雄浑的气势,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歌颂,无限深情地礼赞了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民族解放战争的神圣意义。
战斗性与抒情性、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是这首气魄宏伟、震撼人心的大型组诗的重要特。“保卫家乡!保卫黄河”,这有如决战前夕,司令员向广大战士发出的紧急动员令,声声皆是雷,字字都为电。不过,口号只是作为艺术构思的一个有机部分而出现,全诗主要是以艺术形象的刻画,扣动读者的心弦。诗中着重刻画的黄河巨人的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描写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就好似从民族心灵深处生发的雷鸣。他们与恶浪奋战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大众和日本侵略者决战的信念。第二乐章《
黄河颂》,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性格和无坚不摧的力量。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哭诉民族的灾难,升华了黄河的形象。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通过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在黄河边两个老乡的对唱和一位妇女悲惨的吼声,一字一泪地控诉了日寇的滔天罪行,表现了人民大众反抗的精神。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以高亢明亮、壮丽雄浑的颂歌基调和气象万千的风格刻画了咆哮的黄河、怒吼的黄河,描绘了亿万军民奋勇抗战的壮丽画卷。综观全部作品,每个乐章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就黄河的形象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黄河的流水跳动着民族的脉搏,黄河的怒涛响彻着时代的回声这一点来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均共同服务于刻画黄河这个象征中华民族的巨大的、完整的形象。
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 光未然刻画的黄河形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作用,使读者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就好像在眼前出现,在耳边呼啸。《黄河之水天上来》把黄河比作“一匹疯狂的野兽”,它“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所写情景历历在目。《黄河颂》写滚滚黄河“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在读者面前展现的亦是动态的电影画面。其他各乐章刻画的黄河形象,也几乎是触手可及,这均成了作者
讴歌黄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这一题旨的有力依托。
作为一部大型史诗,《黄河大合唱》在结构上不仅合理匀称,而且还十分注意层次与推进,其中有对比、有高潮,获得了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歌词作品饮誉于世,但同时应注意到,这首组诗本身明快刚健,音节洪亮,节奏鲜明,富于音乐之美。无论哪一乐章的诗行,都十分讲究音组的规范,即多数为二言以上的结构,为的是使读者读来明快流畅,有如船行在浪涛起伏的感情江河中。《黄河颂》还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营养,它虽以短句为主,但章无定句,句无定字,有点似唐诗、宋词,但又比唐诗、宋词自由奔放;又好似自由诗,但又比自由诗形式整齐。它隔二句或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在学习民歌方面,《黄河大合唱》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像《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与民歌小调相差无几。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新诗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一定要表现时代精神,一定要抒发人民的心声。在艺术表现上,要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明白晓畅不等于淡而无味;过于晦涩的诗,是很难在读者心中扎根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