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2020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表现技巧
最新语文教案:2020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2020年的愿望的说说
方法解析:表现技巧
一、抒情方式
(一)、总论情与景关系:一般是情与景配合。这样的情景配合,
在电影或其它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
景交融”。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
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二)、抒情手法分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
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
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
爱国情怀。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
言志。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
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
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
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
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
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
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
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
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
“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留人沉醉,却是黯
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
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
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亮丽诗意
的景,反衬诗人离愁别恨。(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情景交融,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定与作者情感
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
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1、以乐写乐
2、以哀写哀
3、以乐写哀
4、以哀写
托物言志是诗歌
散文
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四)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五)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
何况扬州百姓呢?
二、描写技巧
1、烘托与对比��
a、概念: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
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b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